浮沉于时装销售的大数据时代
虽说即使是数十年前,店员已经会把客人的意见反映给公司知道,以改良之后产品的质量,但在如今互联网世代,网店林立,更是容易把世界各地大家想要、想买、已看、已买、买了多少钱、多久买一次等消费习惯,巨细无遗地化成一组组可被分析的大数据。时装潮流本就有著与大众话题挂钩的本质,社交媒体普及,哪件衫最呃like,哪个袋最instagrammable,甚至哪种色彩最多人pin,都主宰著流行趋势,也影响品牌和设计师的设计及生产。
Bloomberg Businessweek早前报道,French Connection与租衫公司Le Tote合作,终极目的当然不是卖/租衫那么简单。Le Tote的客户会定期收到专为他们挑选、来自不同品牌的个人化服饰组合,收到后他们可以在穿著后购买或退回,并回馈意见让Le Tote之后配送更合他们心意的服饰。一方面这是卖/租衫服务,另方面也能收集大量的用户评价,French Connection想要的正是这些数据,甚至按照由Le Tote所获得的意见而改变了服装尺寸的标示方式(用大、中、小码去代替数字,以消除混淆)。这条裙质料不够好﹖这件衫的钮扣位置不佳﹖同样可以在下批货品改良。
祸褔难料
对于成衣品牌来说,大数据的确是喜讯,从此市场主导,销量更有保证。但对设计师来说呢﹖有说GAP前年取消了创意总监一职便与此有关,反正客人心目中已有想法,还需要一个总监来卖创意吗?
今时今日,究竟应该是设计师先有意念,还是客人先有需求?吸纳了大众的意见后,作品当中还有多少是设计师的本意﹖他喜欢做,大家喜欢买,固然皆大欢喜;他喜欢做但销情惨淡,那他该要坚持,还是从善如流?设计师愿意为市场让步多少?让步后的设计还能表现他的风格吗?双方有交流有进步固然是美事一桩,但如何拿捏尺度?难怪有人认为太过依赖大数据会有反效果,人人都参一脚,令品牌失去原有个性和独特性,没有数据支持的创新设计也会分分钟难产,结果品牌由引领潮流变成追赶潮流。
在这瞬息万变的世代,要长久地经营一个品牌,大家都只能摸著石头过河。
梁懿,误打误撞成为时装编辑,并非欠缺投入热情,只是更爱冷眼旁观。
更多行内行外话题,尽在【Just An Outsider】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