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媒一物一实验

撰文: 梁懿
出版:更新:

十年前刚入行时,纸媒尚算兴盛,网媒只是辅助。数年前起,大家开始频说纸媒式微,身处其中的我却还如温水煮蛙,以为只是载体改变,没料到近一、两年转变加剧,网上世界已发展出另一个新次元。

求快求新求量

为了赶速度、抢眼球、追page view,莫说是左手交来右手转载的内容农场,就连一些传统传媒的网上版都变得重量不重质。滑过facebook,同一段短片、同一个人物、同一单趣闻,尤其是关于明星、动物、小孩的(三合一更佳),分分钟有十个八个page原汁原味无添加转载。要追到数,唯有斗快——快过快餐,却一样没养分。

自问写作能力只属中规中矩,但我介意网上的大量错别字和乱用标点。例如省略号一是用英文“...”,一是用中文“⋯⋯”,两点、四点我唔知系咩玩法。又记得电影《Marley & Me》中,靠写作维生的男主角有句对白,大意是他不喜欢用感叹号,因为那代表句子本身表达不到情绪才要画蛇添足,不知道若他看到“时尚指数up﹗潮人必备的单品是它﹗”“时尚的法式优雅!XXX别注版正式开卖”之类的标题在网上泛滥会否作呕。

还有SEO这头猛兽。我知,就算内容好,字眼还要满足到search engine才可,否则心血只会倒落Google和Yahoo大海,但,底线是不影响行文本身!!!(三个感叹号可有表达出我的激动?)然而我有看过SEO专家的范例,把标题的文字左调右调调到文句不通,在不足100个字的引文里把关键词重复又重复再重复再三重复,难怪有人说以后记者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给它一堆keyword自行组合便行了。

未来的可能性

罗马非一日建成,网媒也需时日进步。2014年出版的《Geeks Bearing Gifts: Imagining New Futures for News》探讨了新闻未来发展,去年推出的中文版改了一个较悲观、“没future”的书名——《媒体失效的年代》。作者Jeff Jarvis在接受《联合报》专访时,表示不看好网媒冲流量的做法,因为这意味要冲的还有内容量。若成本没有增加,量从何来?唯有牺牲质素,结果流失员工同时降低品牌价值。

他认为新闻价值的核心不在于即时,因为肯定及不上全民皆是自媒体的social media。他建议媒体应与读者产生更多关连性和价值,把目标客群由大众改为小众,替他们建立更相关的产品。传媒的角色不再只是发放资讯,而是教育者、组织者、伙伴与倡议者。纸媒、印刷品、电子书和互联网可相辅相承,建立庞大的资讯网络。

我想,这跟“object a一物”的宗旨不谋而合。虽然这平台今年才正式面世,风格与内容都尚在建立中,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期待,但独特风格、深度内容是大方向,未来也会有更多线下的企划和活动。就如已故建筑师Zaha Hadid的说法和她最近的展览名称“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让我们发掘出更多美好的可能性。

梁懿,误打误撞成为时装编辑,并非欠缺投入热情,只是更爱冷眼旁观。

更多行内行外话题,尽在【Just An Outsider】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