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力】差点因为“从过去炸到未来”而腰斩的展览
孩子恭喜你长大十八岁,当是非对错变复杂,我们在文化里爆炸。 孩子恭喜你长大十八岁,当大人玩的游戏泡沬化,我们又在文化里爆炸。
所以不奇怪会在文化部长郑丽君与策展人的对谈录像里,听到格子说展览差点被腰斩,因为爆炸充满冲击。以郑丽君也说到“我们用当代的心情,看我们的过去,多元的记忆。”很好奇香港何时真的有一个有关创意或设计的展览是愿意正视年轻力量的冲击力,并且不惧怕其冲击力。
图片提供/格式设计展策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摄影/汪德范 Te-Fan Wang
这是台北华山1914文创园区,正在进行台湾文博会主题展。今年主题是“我们在文化里爆炸”,一个有关爆炸的展览,却想从看似不关事的鸡腿便当谈起。“你知道吗?便当是全台湾中午最多人买的单品,但你见得最多的是鸡腿便当。台湾是一个物产非常丰富的人,为什么当将台湾食物放进一个盒子里时,想像会这么狭窄。你会看到在日本铁道旅行时,每个地方的便当都很有特色。便当不止是吃饱,有文化的议题在里面。”
说话的是格子王耀邦,香港人大概不大认识他,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Art & Space Nature艺术空间策展硕士,今年台湾文博会主题馆策展人。原想跟他说,对香港人来说,台湾便当很好吃,但看他那么严肃就没有问出口。对他而言便当接触面广,就是一个可以开发大众想像的议题,于是会看到用鸡蛋盒子盛载六个小饭团﹐叫一手饭团,被格子拉在一起做这项目的是设计师方序中及厨师Ayo Kao。
又有一个区域叫“台杂当道”,原来台北有一家廿四小时不关门的“小北百货”,里边货品杂乱,婴儿用品会跟扫把放在一起。但这种杂乱又偏偏叫格子与设计师们想像甚多,有设计师将小北百货里的容器加了刻度就变了方便不懂下厨者按份量制作各种食品,有的发现十元八块一个的夹香小夹子并排一起很有设计感,还有台湾人大爱的红色不一定只有俗艳感,设计师为每种红色做了色票,龟印是7625C、面盘是2035C、雄狮签名笔是711C、味全味精是1795C……
说到博览会,总会想到《20世纪少年》里70年代的振奋人心的万国博览会,极之眩目。格子却这样说:“我们总会想到博览会里充满万物,但今次我们想从概念出发,什么是在地这回事。比如说台湾自己的民生物品是什么?我们常说日杂,台杂呢?小北百货的老板自嘲自己是在赚别人不赚的钱,那些货品看似粗糙,不是我们心目中的设计物品,却对应到民生。”
格子说著台北的小北百货,却叫人想到香港那些街头巷尾的杂货店,挂著篮子扫把有的没有的在门口,想找件杂货,走进深窄长的舖子里,瞬间被杂物包围。你怎会联想到设计,但你知道那是生活,是日常,是记忆。
“我们没有改变这些杂货的形状,不过重新摆放过就有了新的意义。这些设计师在尝试将过去的脉络梳理,就已经让一切很不一样了。”
设计是什么?那是一套与生活有关的、影响日常选择的思维方式?对,如果便当模式有千种,还会不会天天都选鸡腿便当?这样就觉得似乎格子言外有意,不只是单单想谈便当的事情。
提出宣言:我们可以这样做吗
今年文博会的主题是“在文化里爆炸”,偏偏是主题馆却一点也不是资讯爆炸,甚至在展品上有点吝啬。以一种质感类似牛油纸的纸品挂满整个展场,以长短作区分空间。
格子说这些纸品是来自一家长久历史的造纸厂“树火纸博物馆”,他们近年经历生意下滑,但仍继续坚持下去,他口中的“文化爆炸”其实更是让不同的人在过去的脉络里一起提出新的对未来的想像,如是像纸品改变了用途变成展览之用,就是他所提出的未来的想像。
一走过主题馆,会发现眼前有六部电视,是六组不同的人在对谈,他们谈的就是什么是文化,主题馆的左边挂了策展人格子,与访谈人张铁志的介绍,然后就是那六组对谈者,有龚大中联乘聂永真,有哲学讲师郑丽君联乘格子,也有五月天的玛莎联乘策展人梁浩轩,做广告与编辑出身的杜祖业与艺术家何采柔……
这是一种更倾向文化的策展方式,看完了这些人怎样看文化,接下去才是展馆右手边的各种展览。格子说文化太大,每人说一些,文化爆炸之意也就出来了。“这不只是关于设计,更是设计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对谈的人来自不同的场域,让他们对话,让这些有关文化、设计、时尚、音乐的对话,营造出文化爆炸。”
更喜欢格子解释爆炸有四个层面,蕴酿、爆炸、扩散、余烬,他说到新一代的年轻人,他在意的不止是爆炸,而是其后扩散开去的是什么,剩下的又是什么?格子强调:“这跟新世代在台湾崛起有关,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社会上作出扰动,从结构上改变事件。”所以在这样的世代,格子更倾向以议题式、美学式,而非物件式来策动这展览。
两种分裂特质的文博会
坦白说,未到主题馆时,其实对各个展馆里那种文创、幸福、小确幸的表达或多或少有点腻的感觉,在工艺展馆里见到一些新生代在做的充满生活暖度与质感的饰品与生活用具,不是不喜欢,只是步出了华山展区那几座大仓库后,在华山本已有的文化小店“小器生活空间”、“文青日常”看到了几乎同样强调温度的产品。就觉得文创往前还得怎样走?一如香港那些市集的盛行,最让人记得的竟是大家互相抄袭好买的商品,而且市集在港也渐渐不那么受欢迎。
胡晴舫2013年撰文说到坏掉的小确幸,对时代没感。这说出了事实的一半,半年后有了太阳花学运,再半年后香港有雨伞运动,那是格子所言,新生代以他们的方式作出扰动,从结构上改变社会。但胡晴舫所言的那半事实一样存在,由是我在整个文博会里看到这样的分裂:一半是有点虚无的温暖与生活质感,一半是提出质问:我们可以这样、那样么?
所以明白格子为什么会选择便当、小北百货这些贴近民生的主题。提得留意的还有另一个展品,是到小学里改变体操的跳法,“我们在学校时,老师叫我们怎跳就怎跳,也没有发问可不可以另外的跳法?我们在想是否有令学生变得更有创意的体操?”
创意工业的概念源起英国,说的是如何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间取得平衡,透过创意,让传统文化增添意涵,再透过行销包装成为商业化的新产物,在格子的策展里,看到出他著力在传统的层面,在文化脉络中去找哪儿可以著力,哪儿可以使文化产生。
今年的文博会还是确实有叫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上年的是“品东方”,想将台湾置于一个连结东与西的角色上,今年的是“我们在文化里爆炸”,更著重本地的年轻力量,所以主题曲是格子与饶舌歌手Leo王跨界合作的《在18岁里爆炸》。这样的转化,不能说台湾不是在思考年轻人的力量中,但制度与年轻人的爆炸力中间必然有一些矛盾与有待磨合的地方。
所以不奇怪会在文化部长郑丽君与策展人的对谈录像里,听到格子说展览差点被腰斩,因为爆炸充满冲击。而郑丽君也说到“我们用当代的心情,看我们的过去,多元的记忆。”很好奇香港何时真的有一个有关创意或设计的展览是愿意正视年轻力量的冲击力,并且不惧怕其冲击力。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