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谈谨慎消费:减价其实是陷阱
12月圣诞佳节,鼓吹消费的气氛无孔不入,到处都是打折、减价的促销活动,时装店当然也不遑多让。《一物》特地访问三位读者,希望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谁知道原来他们都精明谨慎,一眼看穿减价背后的“阴谋”?
Simon Tse:减价是陷阱
如果不是旧衣物必须替换,或者有逼切需要,我并不会为圣诞或节日置新装。衣服还未破残不能穿,就不需要买新的;所以算起来,我每年只会买少于五件新装。我购物时会著眼新衣是否穿得我舒适,反而环不环保还是其次。减价对我来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我是从事市场营销行业的,所以我知道这些优惠是消费陷阱!仔细留意一下,其实所谓“正价”只会留很短时间,减价变相是一种心理游戏,让你买一些平常根本不会想要买的货品,推高每个客人的消费价格。
Suzuki Kwan:只在sample sale购物
买衣服,我习惯款式和功能先行,再看品牌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才会决定买或不买。另外,因为我在时装界工作的关系,我会留意各大品牌和成衣厂商的样品销售(sample sale)的日子,间中也会被优惠或减价引起购物欲。买之前我会先看自己是否缺少同类型的衣服,再仔细研究价格和物料是否相宜,才会下决定——通常思前想后久了,都会放弃购物(笑)。在这些大时大节,我认为最忌送不实用的礼物,像公仔、零钱包、护手霜等一看就深感“hea味”的礼物。至于时尚单品,除非你很了解收礼物的对象,否则也不建议乱送,免得成为垃圾。
Baikin Wong:减价常常有,不必急着买
通常我一年买三、四件新衣服,多是因为要去一些有特定dress code的场合,或者替换残旧的服装,圣诞节反而不是我觉得需要置装的时间。新衣款式必须简约不过时,能够与衣橱里的旧衣服配搭。减价和折扣并不会让我更想购物——减了价都要用钱买的!如果想买的物品家里已经有了,为何又要在花钱?待它真的破了或缺了,再等下一波减价才买也不迟。家中拥有那么多东西,总有些可以取代你想买的;取代不了的,才是真正需要,那减不减价都要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