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D时装系教授分享:太多人对可持续时装存有误解!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装业中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上周Fashion Asia亚洲时装商业论坛亦以此为议题之一。但人人都讲可持续时装、绿色时装,个个品牌都以此为招徕时,“可持续时装”的定义愈来愈模糊。《一物》邀来香港萨凡纳艺术设计大学(SCAD)的奢侈品市场及时装管理教授Robert Meeder及时装行销与管理教授Cristina Kountiou,分享他们对可持续时装发展的看法,以及如何从教育着手,培养时装新星对可持续时装设计、发展与管理的意识。
近年愈来愈多以“可持续”、“绿色/环保”为主题的服装系列、联乘企划、限定店、市集推出,Cristina Kountiou分享她在八、九年开始推动可持续时装时是非常困难,而且市场选择少,难以让品牌及消费投入,现今已有一个很大的转变。看到市场及消费者对此议题如此密切关注固然是乐事,但又不禁疑问,那些单位所说的“可持续”到底是真情,还是纯粹公关手段?一次企划、活动中又有多少部分是真正符合可持续概念?Robert Meeder提出“洗绿”(Green Wash)一说,指出太多人滥用“可持续”字眼来建立品牌形象,其实背后尚有许多问题需要三思。
太多人对可持续时装存有误解
每当谈起“可持续时装”,快时尚、奢侈品、绿色时尚等就成为关联字眼,但单从这些角度来看可持续时装还是太狭隘了。“可持续时装不只跟物料有关,它还关乎品牌、消费者、行业、政府及媒体的态度,与其说它是一个时装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性、全球性的议题。”Robert如是说。的确,每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服装,要让污染、血汗工厂等问题赶出时装及纺织业的话,着实不应只是时装工业的责任,你我他都应该参与推动。Cristina亦对此抱有同感:“时装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涉猎了太多范畴,甚至连农业、物流都与之相关。我们谈及可持续时装时,应该还要考虑到参与者的感受、每个行动带来的社会与伦理影响。”
时装品牌也不是救世主
使用环保物料只是可持续时装其中一环,时装品牌与设计师也不过是推动此概念的其中一个角色,我们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他们,“品牌始终是一盘生意,它与艺术、社会企业终究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它们不是救世主。”Robert继续分享说推动可持续时装的进程并非一份清单,画下多少剔号就代表有多成功,真正重要的是不同持份者对“可持续”的意识和责任。
例如时装限定店近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Cristina认为是消费者及零售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式,“消费者不想去一式一样的商场,他们的购物习惯在转变导致零售空间在转变。限定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消费体验,让消费者只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购物,而非经常性消费。”现时市场上看到诸多以“可持续”或“环保”为旗号的品牌、产品、限定店,是消费者需求(demand)驱使,也是制造者愿意提供更多选择(supply),可持续的时装工业亦是需要消费者的大力支持。
从年轻一代开始改变
教育必然是发展可持续时装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SCAD时装系相关课程都有教授学生在设计、管理、行销上的实践方法,更要欣赏工艺与物料之美。Cristina与Robert均看到目前学生愈来愈具有社会意识,愿意参与这场时装业的改革,“年轻设计师的DNA在转变,千禧一代(Millennials)是社会及公司的基石,比X世代与老一辈的在位者更有想法,应该带动工业去转变。”SCAD目前与众多本地品牌以至非牟利机构均有联系,让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例如早前Luxarity“MADE IN LOVE”二手时装限定店的销售、数码传播及橱窗设计正是由学生或校友策划,让不同领域的学生交流。他们相信时装业随着数码科技进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能,目前未能彻底变革的商业模式亦等待新一代逐步改变。
Robert Meeder香港萨凡纳艺术设计大学奢侈品市场及时装管理教授
曾为奢侈品牌如 Burberry、Mulberry、 Gucci、Bottega Venetta 及 Dolce Gabbana负责市场管理工作。他热衷投身于学术界,不但策划了时装管理硕士课程并担任课程讲师,现正在瑞典 University of Borås 修读奢侈品管理及沟通的博士课程。
Cristina Kountiou香港萨凡纳艺术设计大学时装设计、时装行销与管理教授
致力于时装设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曾为可持续初创品牌Puer担任设计师及品牌经理,亦曾为DKNY jeans、French Connection、Esprit及其他独立品牌担任顾问。曾出版《Thinking Out of the Box for Sustainable Fashion Design》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