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突破纪律规范的穿搭创意
改装中学校服是我这一代人的集体回忆,男生收窄裤脚,故意买宽松一点的尺寸权当低腰裤;女生改短裙脚,却在外面穿上年oversize毛衣,休闲得来带点日系风格……校服既是规范、限制、纪律,却也是激发学生穿搭创意的资源。
中学时代,学生星期一至五都要穿校服,一定多过穿便服和时装。想来校服本来就象征纪律、服从和集体,在年轻人手里却成为有限的穿搭资源。他们又怎会甘心千人一面?尽量把沉闷的校园制服变型变美便是学生第一个衣着上的实验。有些人会利用配饰,为校服配小巧的皮革手袋做书包、穿一双rock仔必备的Dr. Martens、或者带一条双G黑皮带都是潮流;也有人会冒着被训导署记过的险,剪一个在校方眼中标奇立异的时尚发型;更甚者会将校裤校裙拿到服装店改剪裁,配合自己的身型。
当然,改装校服的确是各处乡村各处例,而校服本身也是充满文化意象的服装,当然值得研究研究。
香港代表:旗袍校裙
这种充满中式风味的连身校裙多为女校校服,自1940年代起逐渐于香港盛行,打破以往女生校服“上衣下裳”的传统;企领、收腰剪裁、开衩及膝裙摆等都是旗袍校裙的特征。旗袍本于1920年代在上海盛行,其后因国共内战,旗袍老师傅南下移民香港才得以传入,后来更成为香港独特的校服款式。
不少女子名校如真光、圣保罗、英华等均以此款式作校服,虽不及传统旗袍剪裁修腰困身,却还能稍稍限制女学生的姿体动作。学生多配一双Mary Jane搭带皮鞋或者Ballerina平底鞋,取其斯文静谧的气质。某些女校更限制学生只能绑孖辫发型,希望她们能保持清纯朴素的校风。当然,在现今社会看来,确实有性别定型的嫌疑。
日本代表:水手服
从电视剧、电影到动漫都能见到它的踪影,也是香港大部分女学生钟情的校服款式。水手服的流行始于一战之后,其时日本社会正值现代化(或西化);女学生穿的和服过分不便,福冈一所女校校长便以英国水兵的军服作蓝本,设计了流行至今的水手校服。领巾、衬衫、百褶裙是水手服的特色,没有水兵的刚强,却别有一番休闲跳脱的美感,更一度成为可爱青春的象征。
1980、90年代,由于改装校服的风气极盛,水手服竟成为不良少年的代表,却因如此渐渐与日本街头文化接轨。当时,女恶霸的百褶长裙、水手服配泡泡袜/长袜、厚底鞋的造型在原宿、池袋等潮流区域非常盛行,电影《水手服与机关枪》(改编自赤川次郎小说,1981年首度改变电影,2006年改编成电视剧,2016年再度改编成新电影)更将此帅气形象推至高峰。
台湾代表:改装军服
作为曾经的日本殖民地,台湾的校服风格游于军国时期的日本风与民国时期的中国风之间——单调、直接、一式一样,代表权威对学生的控制。自台湾戒严时期起,学生不穿规范校服上课会被重罚甚至体罚。高中学生更需要换上卡其色的军训服上课,胸前口袋绣有校名、学生名字和编号,方便老师和教官认人,严密监控纪律。校方亦会提供特定的帽子和书包,学生可是一点穿搭也不能试。
不同年代的学生不停向政府争取,取消制服以及连带的不民主罚则;情况持续至2016年,教育部终于宣布解放校服的限制,宣布校方不能因仪容和校服责罚学生,算是一大进步。有趣的是,台湾每年都会有(女生的)“高校制服大赏”,可算对校服一物又爱又恨。
英国代表:绅士服装
以优雅和美学著称的英国,不同院校的校服虽以西装为主,却也各有特色。不少屹立百年的著名学院依旧保留创校以来的校服,如基督医院慈善学校(Christ’s Hospital School)的长外套、伊顿公学(Eton College)的三件装燕尾服、哈罗学院(Harrow College)圆草帽等,更显学生和学院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日常上课,男学生必须穿着整齐的恤衫、领带、西裤及西装外套,女生则多穿恤衫、打领带以及半截裙。西装外套上绣有代表学院的校徽,更精致一点的校服更会配镶边外套,这也是现今流行“学院风”的由来。
美国代表:奔放便服
比起其他国家,美国校园貌似相对自由——有自家校服的多是强调阶级的私立学校,仿效英伦名校的风气;平民公立学校甚少拥有校服,虽然有一定的服装指引(Dress Code),却依旧让学生自行穿着便服。在不同种族的学生共处学校,反而促进年轻街头时尚的发展和创意。
不过,在看似自主的服装指引下,其实暗藏歧视与霸权。从1960年代到现在,不少学生因仪容规定而被校方留难,包括因佩戴反越战臂章被停学、禁止穿着代表蓝领的牛仔裤、非裔美国人因天生爆炸头而被骂标奇立异等。不过越是压制,这种反霸权的服装文化交流却越演越烈。
影片制作:Nikki T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