揾工|投身10大新兴行业减失业风险 不懂大数据、AI还有这些选择
编按:失业是不少打工仔的恶梦,要避免落入这个困境,除不断增值提升竞争力外,投身市场日渐需要的新兴行业亦是一个方法。以下节录自《香城职涯:被时代改写的就业生态》一书的内容,说不定能给予你一些转工或制定事业前路的端倪。
作为人类历史上其中一场最严重、广泛和持续的公共卫生危机, 新冠疫情在很多打工仔眼中更是一场就业危机。无论是国际机构或本地统计资料的数据都显示,“一般失业率”曾经在疫情年间冲击历史高位,传媒日夜“宣布”公司裁员或业绩倒退,可谓人人自危。
以下的10个新兴行业,早点转行过去,说不定比别人早着先机!(按图了解)
笔者也是对就业市场感到担忧的其中一员。有别于很多人,笔者担心的是很多公司在疫情这个“首席改革长”(Chief Transformation Officer)推波助澜下,人才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持续,意味雇主在现有劳动人口中,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帮助公司进行改革和数码化,出现结业危机,劳动市场踏入恶性循环。
“有人找不到工作、有人每天都被工作找上门”,是对 2021 年劳动市场的最佳描述。
Future of Work 的研究成为了《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常客,相关讨论也成为了 Google 的 top search result。笔者对此当然没有一个答案,但告诉自己:想洞察如何在未来世界作自我定位,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便是反思自己作为地球人口其中一份子,在疫情前后的行为变化,因为这也代表着各行各业如何重新设计旗下的产品和服务。你不再投放时间和金钱的范畴自然会被淘汰,而背后相关产业链的工作机会也将自然流失。另一方面,你细心想想,被迫居家的你又是否真的变得无所事事呢?如果不是,资源和精力都投放在哪些地方和平台?
以零售行业的情况为例,疫情年间,消费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疲弱,电子商务以双位数字的百分比逐月增长。对比起街上凋零的实体店铺,网络商店如 HKTV Mall 或 Shopee 都在 2020 年实现了双倍营收,可见社会总体消费力并没有减退,只是像你我般的消费者转了个身。购物渠道之外的另一个例子是,疫情促使人们要居家用 Google Classroom 学习、透过 Zoom 开会和工作,背后代表我们对 Apple 等电子器材和 Ikea 家具的需求直接上升,而习惯使用手机、电脑的我们,也开始希望可以在 Instagram 上接触世界、用 Deliveroo 决定早午晚三餐、在 Netflix 看电影,甚至是登入 Teladoc 看医生等,上述每一个行为上的改变,都象征着一些产业直接和间接受惠,也是新的产业和工作机会崛起的讯号。
对于显著的产业变化和背后的人力调整,相信大家都可从不同媒体的新闻和日常生活中有一定体会。相比起来,这里更加希望为大家探讨背后隐性的产业链变化。
一个产业或一家公司可以凭一己之力突围而出的年代已成过去,现代的产业链往往是环环相扣,一个行业的成功背后,必须要靠好几个产业支撑,而新产业的崛起也带来了明显的人才缺口。
在笔者过去数年的观察中,缺口不减反增的,不得不提接下来的十大新兴产业。
相关文章﹕哪些职业10年后或被AI取代?除保安、清洁工 这18种行业都属高危
1. 大数据
首先,大数据(Big Data)已经由昔日的 Good-to-have 支援功能,独立成军变成其中一个人力需求增长最快的 Must-to-have 产业。数据被称为“新时代的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带动各行各业的进步。数据分析基本上是当代行为与趋势预测的引擎,数据行业的进步,意味着现能预测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对于某个服务或产品的接纳程度。
简单以 Google 旗下 YouTube 平台作为例子,平台背后的数据分析不单可帮助内容创造者改善影片作品内容和方向,甚至还能透过观看率来预测诸如疫苗接种率乃至选举结果等更重大的事件。在“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这样的大前提下,以数据为本作出行为预测,是商业世界争夺使用者时间(User Time)不可缺少的一环。作为个体的你所接触到每一个“感觉与自身需要有关”的资讯,往往都不是偶然相遇,而是由背后的“媒人”──大数据所促成。
2. 人工智能
跟大数据产业息息相关的,不得不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提起人工智能,更多人可能会视之为工作机会的挑战者。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就是通过训练机器,把一些不需要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的工作交由机器代劳。当中涉及让机器持续处理同一个指令,通过回应每个指令的答案,在累积足够的数据后,把工作下放予机器。人工智能的应用范畴可以很广泛,小至我们平常使用线上服务时会接触到的聊天机器人(ChatBot),大至快将面世的无人驾驶交通工具等,这些基本上都是通过训练机器,让它们可以处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
除了创造工作机会外,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特别是把一些相对厌恶性的工作排除出人们未来的生活之外,而这意味着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链在人力需求方面将大幅扩张。未来我们是否能每天“游手好闲”,端视乎人工智能在下一世纪的发展速度。
相关文章:转工|压力大宁减人工转工? 37岁打工仔苦恼 网民一语道出关键
3. 云端产业
由于各行各业累积和需要分析的数据愈来愈多,应运而生的就是老生常谈的云端(Cloud)。在云端计算(Cloud Computing)服务不存在的年代,每家公司都必须经营自家仓库,而且往往要透过一个繁复的中间人与别的仓库交流。
如要拿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笔者会用现在线下很流行的共享工作空间(Coworking)和共居(Co-living)。当很多用户可以使用同一个空间里的技能和服务时,便可以减低很多产业自行研发和处理各个营运流程所需的金钱和时间投入。
云端当然不只是一个线上的 USB 仓库,更多的是一个把所有系统简化的中央计算器,背后更延伸了数个增值行业,影响着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服务,包括软体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和基础结构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等。笔者个人十分看好云端产业未来的延续性和人才潜在需求。
4. 网络安全
当所有的有形无形资产都被放到线上世界时,不怀好意的人自然随之出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网络安全(Cybersecurity)的重要性变得不逊于每个屋苑的保安团队。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及持续演变的本质,可说是为传统定义的黑客(Hacker)带来不少可乘之机,拥有愈多门口和窗户的地方,当然需要愈多的保安人员。Cybersecurity 能够保护我们的线上资讯,保护一家银行的提款系统,保护一个平台的正常运作,在黑客肆虐的今天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即使我们未必需要 24/7 的看门者,对相关研发和维护人员的需求却只会愈来愈大。
相关文章:揾工|不懂IT注定冇运行? 懂人际、领导等10种能力亦一样有出路
5. 区块链
区块链(Blockchain)是另一个笔者尝试班门弄斧解说的产业。很多人听过区块链,都是因为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的热潮。加密货币和线上交易无疑是区块链应用例子之一,背后见证了我们可以减少倚赖银行作为中间人进行交易。区块链演绎着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理念,在逐渐浮上水面的 Web3.0年代绝对会有更广泛的应用性。作为个体使用者的我们,在过去以中央管理数据的模式下,基本上没有任何办法接触和了解别人手中到底掌握了甚么、掌握了哪些关于我们,以及我们资产的资讯。反之,以分散管理形式和不能改写性质突破传统的区域链,把数据和控制权呈现在每个人的眼前。
在笔者接触过的实例中最有共鸣的是,如果一家学校以区块链的公开形式颁发毕业证照,透过学校中央数据系统查验毕业证照真假的步骤将成为过去式。
笔者曾经因为差点联络不上母校的校友办公室而错过研究生课程的报名deadline,使用区域链便可以避免。再以人与人之间的 P2P 金钱交易为例,过去的主要的贷款来源都是银行,因为银行掌握了比一般人更多的信贷资讯,但如果以后每个人都能证明自己的信贷纪录,你会不会考虑成为他们的个体贷款者呢?
除了以上几个产业正在快速前进和大规模招才外,也有一些无论我们在甚么行业或甚么岗位,都免不了要有一定认知的产业,因为其涵盖性跟银行等基础产业一样,是真真正正的无处不在。
除了上述声势突出的产业之外,根据笔者自身的行为改变及社会观察,保守判断将持续变得有声有色的产业还有以下五个。
6. 线上教育
作为半个线上教育(E-Learning)服务从业员,笔者内心百分百相信线上教育产业的潜力,主要原因有二:一、当然是线上教育所带来的可负担学习(Education Accessibility);二、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普及性。
生活在像香港这样资源丰富的城市,大学之前的教育都可以归类为经济学上所谓的“公用品”(Common Goods),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教育依然是很奢侈的 Luxury Goods。线上教育真正能把来自顶尖国家和高校的优质学习内容,以低成本的方式输出,让更多人受惠。在此之上,过去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比较偏向是为传统定义中“20 岁前的学生”所设计的。世界变化之快让很多在职人士逐渐跟社会需求的技能脱节,“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单单是挂在嘴边的口号,
在不同年龄层间发生的后学生时期进修变得愈来愈普及,相对于要全职返回校园,线上学校的低机会成本和高灵活性自然有先天优势。
月薪逾2万每天只在整Excel表? 事主叹想转工网民却错重点…
7. 医疗和护理行业
医疗和护理行业(Care Industry)是另一门笔者期望会进步得最快的产业,其涵盖的不单是生病时和病后的治疗,更重要是可以无限延伸的预防医学(Prevention Healthcare)。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必须经历生老病死,而在每个阶段我们都希望可以得到最好的服务。除此之外,活在像香港般繁忙的大都市,人们特别容易遇上情绪问题,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很多人笑称疫情带来最大的危机并不是感染数字,而是各种防疫限制为当代人带来的长期情绪困扰,笔者对此深表同意。身体健康这个生日愿望也促进了健身和保养品市场等行业增长,笔者甚至会把 Headspace 和 Calm 等付费使用的冥想平台程式(Meditation App)归类为同一产业。
另外,疫情带来的医疗负荷量激发了居家测试(At-home Testing)行业的步伐,日后将有更多病症种类可以透过自我测试得到结果。这也意味着医疗服务进一步变得平等,毕竟我们都曾经被诊所收据的银码震惊过。当地球正在走向更富裕的未来,这类型的服务需求只会有增无减,相对应的产业人才需求也一样。
8. 可再生能源
“地球生病了”是环保组织这几年经常提及的事实,笔者相信这也是每个人都能观察到的。我们过去为了经济增长,大量开发对地球带来损害的能源,亡羊补牢的人类属性让全世界都把目光放在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上。
其基本概念是透过大自然的力量,譬如风力、水力、太阳能、地热能等,生产无害的能源。这并不是一个新的产业或概念,但在世界一体化和危机当前,这是一个罕有得到全球共识的重中之重,各国政府的同意和保证,即将反映在大量投放到这个产业的资金链,以及背后出现的人才荒。在撰文时的资料整理过程中发现,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已经不只是所谓的单一产业或大机构俗称的 CSR 独立部门,在政策层面推动的可持续发展,将颠覆性地改变跨工种的日常工作要求,笔者会在之后的“Green as a skill!绿色经济释放转型机会”一文中加以分析。
辞职|宁弃高薪转行送外卖? 打工仔因一事放弃文职网民有同感…
9. 虚拟实境
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是笔者个人偏爱的另一个高增值性产业。通过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使用者在网络世界提供视觉等感官的真实性,增强互动。我们可能马上联想到电玩电竞类作品,对在平面游戏年代成长的笔者对此不太感兴奋。反而更期待的是可以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打网球,上网购物时可以更真实地判断产品是否适合自己,甚至是购买海外房地产时可以模拟实地考察。在以后的世界,足不出户也可以做的事情将因虚拟实境变得愈来愈多。VR 亦会是逐步移居元宇宙(Metaverse)的数码游民日常生活互动中最重要的基石。
10.机器人行业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大家又爱又恨的机器人(Robotics)行业。工业 4.0(Industry 4.0)是香港以至全世界都在大力推动的制造业革新,而机器人是工业 4.0 下“高度自动化”的产物。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很多厌恶性和高风险工作,同时也为某些工作的表现提高稳定性。医疗手术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手术室中不少工作都要求分毫不差的稳定性,无论一个医生的技能如何高超,也难以保证每次手术都能有同样高水准的表现。机器人擅长重复性的工作,正好能派上用场,填补人力的不稳定性。另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相信大家都曾经在餐厅、超市、酒店、商场等地方,看到提供食物运送、消毒清洁等服务的机器人。
小结
总括而言,产业变化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背后反映的是人力需求增长。作为求职者,如果能够在某一产业快速增长的时候投身其中,意味着未来有更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或者更功利地说,将踏上一条没有尽头的晋升阶梯。作为观察者,笔者对很多产业的走势只敢作蜻蜓点水式预测,一来产业变化之快文字很难跟上,二来网络世界也拥有更多对特定产业更熟悉的说书人了。
不少人可能会质疑疫情受惠产业的生命周期,社会上也陆续出现声音呼吁市民大众耐心等待、疫情过后一切都会回复正常,曾经消失了工作机会也会重新出现。疫情当然总会有一天成为历史,但于笔者而言,疫情前和疫情后的常态势必不尽相同,因为我对疫情年间出现的改变并不反感,甚或可以称得上是习惯和爱上了。我对后疫情年代的产业转型也满怀兴奋和有说不出的期待感。
书名:《香城职涯:被时代改写的就业生态》
作者:黄荣锟(Ivan),全球最大型就业网络LinkedIn(领英)HK公共事业部负责人,同时是本地职场类人气Podcast“香城职涯Career Saucing”频道主持人。
【本文获“非凡出版”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