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医管局医生待遇差 难掩医生不足问题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香港医学会针对新的财政预算发表回应,会长蔡坚指本地公共医疗体系欠缺人手并非因医生不足所致,只要提升医生待遇,便可解决人手问题。诚然,公共医疗体系的医生待遇每况愈下,但蔡等人的讲法却刻意将焦点转移到公营私营人手比例上,淡化了香港整体医生不足的问题。虽然医学会表明不反对输入外地医生,但难掩其保护主义色彩。医疗改革必须正视人手不足的问题,不应错失重心。

香港医学会会长蔡坚(右一)指,医学会不反对香港参考英国设立《统一执业资格试》。(文雪萍摄)

香港医生不足已成顽疾

香港公共医疗体系医生须长时间工作,又要应付大量非临床的行政工作,加上医疗管理商业化引致士气低落,的确令不少医生却步。很多有经验的医生在得到专科资格后,均选择离开公营体系。虽然现实的确如此,但医学会等团体却一直对此形象加以诠释,将其包装为对自己论点有利的讲法。私人医疗系统的医生需求受市场影响,不断有医生转投私营系统,证明私人医疗的确需要人手。公共医疗固然可不断改善医生待遇,与私人医疗竞争有限人手,但这明显不是良方。

引致公营医生工作环境恶劣的原因,归根究柢还是供应问题。现时香港每一千人当中,只有1.91名医生,而其他先进发达地区如英国为2.8、日本为2.3、德国更达4.2。香港要达到2.5的基本水平,还需要4,500多名医生。现实上,每逢流感高峰期,公私医疗院所均“大排长龙”。人手不足,自然出现公私营恶性竞争;只要令香港有足够的医生,才可从结构上减轻公营医生工作过多的问题。当然,我们并非反对政府积极改善公共医疗的待遇以挽留人才,但这并不能说明香港医生已经充足。

早于2000年代初,当时就有医界人士忧虑引入外地医生,会令本地医生过多,影响医生的待遇,例如2004年5月24日的立法会会议,更就外地医生在本地执业引起过辩论。即便蔡坚对“保护主义”的指控矢口否认,甚至还大方表示并非反对外地医生,但医学会至今仍然否认医生不足,而使用“待遇差”作为挡箭牌,不断强调香港医生充足,实在难免令人怀疑其意图。

在流感高峰期,即使私人诊所亦爆满,可见医护人手短缺仍整体问题。(文雪萍摄)

延伸阅读:医学会批工作环境恶劣致人手不足

执业试繁琐 须放宽吸引外地医生

香港医生不足,最理想的方法固然是本地培训,长远而言政府应重新规划医科生学额,满足本地需求。本月初的预算案,表明会增加医科学士学额。但远水难救近火,这些新增学额投入医疗体系至少仍要八年,更何况要填补4,500名医生的差距,须更多时间。

输入外地医生,便是补充本地医生的最直接方法。虽然香港没有明显限制外地医生来港执业,但实际上执业资格试繁琐,不够灵活,大大减低了外地医生来港执业的动机。这种“不反对,但也不鼓励”的取态,致多年来引入外地医生的政策都流于纸上谈兵,效用也一直不大。反观新加坡,以往医生亦严重不足,于是积极放宽海外医生,从2006至2016年十年间,医生人数由6,931增至12,967人,升幅高达87%,而当中更有43%在外地受训练。反观香港,同期的医生人数分别为10,695及14,013人,十年间只增长了约三成。

新加坡医生数目的飞跃,正好反驳了某些反对意见,认为即使要输入外地医生,实际效果亦不明显。新加坡为外地医生开方便之门,容许包括美、英、日,甚至香港著名大学毕业的医科学生申请成为“有条件注册”医生。他们可免去执业考试,主要在公共医疗体系服务,四年后表现达标者便能转为正式注册医生。这种制度明显比香港的刻板制度更吸引。平情而论,香港的外地医生执业试不单不能吸引欧美有质素的医科生,甚至连本地往外国受训的医科生也因为执业试而不愿回港。在1997年前,在英联邦合资格注册的医生便能在香港执业,医生增长幅度明显比近年要快,正说明了繁琐制度令人却步。

延伸阅读:假如医生人手足 为何睇病排长龙?

当然,执业试作为专业考试,有一定的把关作用,亦无必要回复“英联邦医生”的旧路。但容许世界著名有信誉的大学得到豁免,并不过分。而且他们在公共医疗体系服务期间,亦有足够时间观察他们是否能适应本地制度和病情。政府增加医疗体系的资源,一方面固然要改善公共医疗系统医生的待遇,留住有经验的医生,另一方面亦应该放宽外地医生来港的制度,吸引更多外地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