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胡恩威谈儿童教育:香港教育违反人类成长常理
读建筑出身,20岁加入进念,现在是进念的艺术总监,一边做剧场导演一边写评论,有时也上电视做节目,现在更多时候或许是在网上对看不过眼的事情发砲,人称“跨界文化人”,胡恩威几乎可以谈任何的事情,政治、文化、娱乐、人生、爱情……但他从来不公开谈论自己的家庭,以致他从未以一个父亲的形象在公众视线中出现过。记者本人虽未成家,更无子女,但也深知在香港做父母的难,见父亲节将至,本想和胡恩威谈谈他和女儿的相处与教育,向他取取育女经,以备将来之用。但胡恩威还是很坚定地说,不谈女儿,不谈家庭,但可以谈谈香港的儿童教育。好吧,那就把访问的界线设定在儿童教育上。其实,他曾和张艾嘉联合编剧过电影《一个好爸爸》,原著是李纯恩写的小说,故事写的又是一个黑社会爸爸,所以若要从中找出胡恩威对父亲这个身份的看法,也是完全没有头绪。
胡恩威对儿童教育当然有一套看法,进念其实多年来都有为儿童而设的节目,比如今年的“建筑是艺术节”便有一个多媒体唱游音乐演出《BAUHAUS魔笛》,融合建筑和音乐,又加入呼啦圈元素,目的是打开小朋友的感官。
香港教育问题一:不合人类成长逻辑
在香港,做父母难,做小朋友也一样难。儿童压力,是香港近年无法避过的问题,在取消小三TSA的问题,连一向站在政府一边的建制派也不敢为当局多说几句好话,甚至一同炮轰。胡恩威指摘香港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违反人类成长常理:“幼稚园用小学教材,小学用中学教材,中学用大学教材,但到大学反而是完全无王管,全部都可以毕业的,迟到没有后果,就像在幼稚园一样。”他认为,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小朋友不会开心,家长也跟着受苦,而好的教育,应该是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情,“幼稚园、小学应该尽量玩”,“那些BCA、能力测试都是嘥气的”。
胡恩威拿先进国家的教育制度做对比,“小学、幼稚园尽量以游戏为主导,去发展身体和脑等人类的基本能力,除非是天才儿童,才需要特别挑选出来。而发展脑的方法,不只是叫人记忆,而是教人认颜色,懂得分辨事物,这是普通人类都需要知道的东西”。
香港教育问题二:单一标准扼杀儿童多元发展
无论是TSA还是改革后的BCA,胡恩威对这些评核试的不屑,并不是完全反对评核,而是因为评核总是设定单一的标准,但“教育本应该没有绝对的标准,因为人人都不一样。我们的眼睛、耳朵都不一样,正所谓因材施教,没有一样东西是适合所有人的”。关于教育的单一化,他认为香港教育不仅没有正视每个人的差异,甚至没有对性别不同作出相应的“因材施教”。虽然胡恩威有一个女儿,但他感受到现在的教育其实不利于男生,他很是替现在的男生感到惨,“男仔应该跑山,多做身体上的运动,令身体能够成长,但现在却是压抑他们,让他们整天坐在课室里”。
胡恩威批评香港教育花了太多时间在讨论设定单一的“标准”和“方法”上,比如该用广东话还是普通话教学就一直争论不休。他想起自己以前读书时社会并没有那么多顾忌,“教我们化学的老师是台大毕业的,一口国语也是照教,我们无所谓”。
艺术没有绝对标准 家长应让小孩自由吸收
标准单一化的教育令儿童痛苦,也压抑了儿童成长的可能性。胡恩威相信人最厉害的就是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艺术就是开发这些可能性,因为艺术追求的不是绝对的价值,就算有人的作品可能卖得好一点,但也并不等于那人的艺术水平高一点。他把艺术视为人生的必需品,“艺术开发我们的五官,当我们开发了五官后,就知道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然而令他失望的是,艺术在香港却变成了奢侈品。
在《BAUHAUS魔笛》里,胡恩威想借莫扎特的《魔笛》去宣扬Bauhaus的理念,面向儿童与家长。艺术不是束之高阁的奢侈品,艺术可以介入生活,这是Bauhaus在胡恩威心目中最重要的信念。香港很多人对“Bauhaus”的认识可能是牛仔裤、皮袄,但Bauhaus其实是德国的一所建筑和艺术学校,1919年创立,1933在纳粹政权的压迫下被迫结束,然而Bauhaus却对现代艺术、设计、建筑有深远的影响。说到Bauhaus,胡恩威可能是香港最坚定的拥护者,他说:“在淘宝卖的那些东西很多就是Bauhaus演变而来的,因为现在很多设计课程都是Bauhaus演变出来的。其实我们都在消费很多与Bauhaus有关的产品,只是可能不知道它的来历,所以我们的这个演出可让小朋友和家长多点了解,包括对颜色、物料、形状、空间这些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基本东西。”
“在香港,我们用那么多钱买房,但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Bauhaus,对建筑的认识也很贫乏。”他说,日本同样很小,却没有香港那样严重的空间问题,原因正在于日本人懂建筑。但胡恩威强调《BAUHAUS魔笛》希望带出的只是所有人都应该知道的一些很基本的东西,比如,建筑空间是怎样的?建筑空间怎样构成?和光有什么关系?光又如何影响颜色?
莫扎特的《魔笛》,也不是胡恩威第一次用于自己导演的作品。首先,他认为建筑和音乐的结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音乐的源头就是建筑,以前我们没有扩音机、walkman,所有音乐都是‘真的’,音乐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听,不能带着走。音乐一开始就是在建筑里面发生,音乐要透过空间去传送,没有空间就没有音乐”。其次,他偏爱莫扎特音乐的易于辨认,“用不同风格演绎都能够辨认出来,比如用电子乐去演绎,你一听,仍会听得出是莫扎特”。
胡恩威只是选取《魔笛》的部分曲子,配上与Bauhaus设计有关的不同主题,比如有些是讲颜色的,有些是讲形状的。这次的《BAUHAUS魔笛》,更加入呼啦圈的元素,邀请曾赴德国深造并在当地参加过不同呼拉圈艺术节的呼拉圈舞者许傲群演出。胡恩威认为“呼啦圈也是形状的一种”,而且因为是圆形的,容易让人想起动态,帮助小朋友建构形状的概念。
关于儿童的艺术教育,胡恩威给出的最后建议是让小朋友直接去参与,使艺术成为一种习惯,而非基于功利的目的;而要成为一种习惯,家长应该以开放态度,让小朋友自由去吸收养份,不要太早为他们设定框框,就像吃东西一样,吃得多了,就算是吃云吞,也能分辨出云吞不同的味道。
2017年建筑是艺术节《BAUHAUS魔笛》 地点: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时间:8月12日(六)11:30am, 5pm8月13日(日)11:30am票价︰$380, $280, $220, $180全日制学生及12岁或以下小朋友:$100网上购票︰www.urbtix.hk节目查询:2566 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