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笨蛋!问题不在楼控是否够“辣”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在周五(5月19日)傍晚宣布楼宇按揭三招“加辣”措施,以缓减楼市泡沫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冲击。对普罗市民来说,最关注的是今次楼控又再加辣,能否遏抑如脱缰野马的楼价升势。惟楼市调控已经加辣了不知多少次,楼价仍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关键不是楼市调控是否够“辣”,而是以置业为主导、将置业与安居混为一谈的错误房策,带领香港走上歪路,迷途待返。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表示,今次楼市措施主要针对两种高风险人士,包括拥有多项按揭的借款人,以及收入主要来自海外的人士。(资料图片)

楼控一再加辣 楼价续创新高

今次金管局的三项楼市逆周期措施,包括收紧银行对按揭贷款的风险评估要求、下调多于一套物业按揭的成数、收紧收入在外地的借款人的贷款条件等。简而言之,今次措施主要是针对持有多个一个物业的人士,特别是投资者,以至一些来自外地的买家。

对不少市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今次楼控“加辣”措施,能否压抑楼价?尤其是最新公布的二手楼价指数(CCL)已升至156.44点,是连续第13周创新高,一年内楼价猛飙了超过两成。近期有荃湾新盘开售,一个三百多呎单位的“上车价”竟要559万元,在楼价畸高当下,市民自然期望港府出招可缓抑疯狂的楼价。

延伸阅读:金管局推3招楼市措施 针对涉多项按揭借款人

然而,如果楼市辣招有用,楼价走势就不会如此失控。自从2011年开始,港府多次透过推出楼市税务措施,以至收紧楼宇按揭贷款等,试图为楼市降温,上月则修补“一约多伙”,即以“首置”身分,用一份合购买多个单位的避税漏洞。但是,这些年来,每次楼控都被称为“史上最辣”,最终都未见显效,是时候需要深刻反思,为何楼控愈辣,楼价愈升?

“安居”与“置业”混为一谈 房策走错方向

《香港01》已多次指出,香港人的蜗居问题核心,是香港回归20年以来,房屋政策一直走错路。自首任特首董建华上任以来,一直以推高自置居所比率,作为房屋政策的主轴,但这个政策思维的错误,在于将市民的“安居”问题,与“置业”甚至“致富”混为一谈。

楼价近年一直飊升,制造不少楼奴。( 李泽彤摄)

一方面,港府不断“威逼利诱”市民成为业主,在经济好景时,没完没了的置业需求,固然令楼价火上加油,就如现时般,推出再辣的辣招,也遏不下楼价。“有幸”能追赶高楼价的较高收入人士,固然要将大部分收入进贡地产商、银行,过著营营役役的“楼奴”生活;而追不了高楼价的市民,特别是未能享受到公营房屋福利的“穷中产”,贫富差距、蜗居怨气积累更深。

当经济逆转,将“身家性命财产”押在楼房之上的港人,又在楼市的调整中蒸发大量财富,致社会怨气冲天,这个就是香港过去20年来楼市升跌,皆惹民怨的死结,在在证明“更多人成为业主就可稳定社会”的想法,是彻底的错误。

延伸阅读:【01周报社论】置业扼杀创业 房策走错20年

土地政策表面有为 不敢动既得利益

另一方面,港府的土地政策,更未能配合住屋需求。现届政府虽然摆出“有为”的土地政策形象,但是,港府不断改划绿化带、GIC(政府、机构或社区),在各区“见缝插针”式觅地的同时,对一些面积更加广袤,但背后涉及既得利益的土地,如高球会所、乡绅违规使用的“棕地”等,却不断回避收回的问题,宁可研究将全体市民共享的郊野公园用地建屋,也不敢得罪在高球场挥杆的富豪、放任乡绅继续利用“棕地”谋取暴利。高谈房屋政策为重中之重的现届政府,对当前的楼市现况实难辞其咎。

梁振英多次就政府政策与林郑月娥暗战。(资料图片)

因此,要解决香港市民的住屋问题,关键不是楼控够不够辣、还要再加到几辣,而是政府的房屋政策必须拨乱反正,将政策重心由盲目地推高置业比率,改为以公营房屋为核心,并在土地政策方面作出更积极的改变,敢于触碰既得利益,加快收回一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会所用地、棕地等。只要港府重掌土地供应主导权、兴建更多各式各样的公营房屋,以相宜的租金、售价,满足基层以至中产阶层的住屋需要,将“安居”与“置业”更好地区隔起来,香港人才有望挣脱楼市的捆绑,做到真正的安居乐业。

由董建华、曾荫权,到梁振英,港府房屋政策一错再错,即将上任的林郑月娥,还要继续错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