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健康|眼前影像产生扭曲?专家教“外用内服”防黄斑部病变

撰文: Heho健康
出版:更新:

曾经打开电视、手机,却发现眼前的影像扭曲了吗?走在路上,却发现斑马线变歪了?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医眼科主任陈莹山指出,这是不可逆的老年性黄斑部病变找上门,恐造成严重的视觉伤害!

陈莹山说:“在欧美地区,老年性黄斑部病变(AMD)是失明的主要原因。”因为黄斑部病变只要一发生就“不可逆”,等视物变形才就医,通常已造成严重伤害,使得预防黄斑部病变成为眼科医学的研究重点。

▼ 黄斑部病变的小测试(按图了解)

+2

相关文章:黄斑病变|睇书字体模糊变暗变形?1张纸检测黄斑病变多吃3种食物

“光”对于黄斑部如两面刃

黄斑部位在眼球后方视网膜中心,是人体中最直接受光的部位。他说,“光”对于黄斑部如两面刃,“光”会使得黄斑部退化,但要让影像成影也需要“光”。

对著瞳孔,是直接受“光”最重要的地方;当光线一进到这个位置,可以透过感光细胞传送到大脑,形成影像。然而,黄斑部受光后虽可成像,但光带来氧化所产生的自由基,也会破坏黄斑部,形成老年性黄斑部退化的风险。

台湾陈莹山医师解释,这是一种积聚性的光化学自由基反应,伤害不是立即性的,不会在 3个月、3年就形成,会在眼睛过度使用、逐渐退化的10年或20年后,就会出现影响。

他进一步指出,老年性黄斑部病变虽然是一种退化疾病,好发50岁以上的族群,但现代人广泛的使用电子产品,发生年龄也有下降趋势,此外,台湾特有的高度近视群也有“高度近视性黄斑部病变”。

▼同场加映,5招护眼法(按图放大👇👇👇)

+6

相关文章:护眼|长时间用电脑致用眼过度酸涩疲劳?5招护眼方法明目又醒脑

黄斑部病变分干、湿两种

此外,黄斑部病变非全部一样,主要是依照是否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来区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干性”和“湿性”。“湿性黄斑部病变比起干性黄斑部病变更危险,因为不仅对视力影响更巨,还有可能造成失明。”

陈莹山指出,其中高达8成的属于干性黄斑部病变,指的是黄斑部萎缩变薄,症状会随著年纪而加重,只能靠著改变饮食,补充维他命C、维他命E和锌等抗氧化物来延缓症状。

湿性黄斑部病变之所以严重,是因为位在黄斑部后面的血管层“脉络膜”,若因血管增生造成黄斑部水肿或出血,可能在几个星期内造成视力突然衰退,甚至造成失明。必须赶快进行外科性治疗如眼内药物注射,使新生血管萎缩,使出血吸收改善。

▼ 干性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部退化病变症状(按图了解)

+5

相关阅读:黄斑病变|睇书字体模糊变暗变形?1张纸检测黄斑病变多吃3种食物

黄斑部病变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黄斑部病变的治疗方式,眼内药物注射及雷射等。台湾陈莹山医师表示,眼内药物注射的目的是消除黄斑部水肿、清除出血,也为了让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结疤较小,病人的视力进步机会较大,是目前治疗黄斑部病变的首选。

眼内药物治疗,是将药物注射入玻璃体,直接将药物导入病灶处,不需要经由外部全身性血管输送,所以相对有效。目前眼内注射药物主要为 Anti-VEGF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还有一种为长效型类固醇。

陈莹山提醒,对于已做治疗的病患,应每3个月或半年定期追踪,确认新生血管对于治疗的反应,除此之外,新生血管对于治疗就算有疗效,有时也会复发,需密切追踪检查确认有无复发的可能性。

外用内服预防黄斑部病变

他呼吁,对于黄斑部病变仍是预防远重于治疗,建议应“内服外用”兼具,才能确保眼睛健康无虞。

所谓内服,就是多摄取有益于黄斑部健康的食物或营养补充品,增加黄斑部中和光线的能力。陈莹山说:“像是蛋黄、西兰花、黄色蔬果,都可以均衡摄取。此外,含Omega3、虾红素、花青素的食物也可以多吃”

外用则是“防光”。建议在紫外线强烈时,一定要戴太阳眼镜或变色镜片;若在室内用电子产品,则使用防蓝光镜片,降低伤害。当然,最好是使用电子产品时,每20分钟就能让视线移开休息,分段使用比连续使用来得好些。

居家自我检测黄斑部病变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罹患黄斑部病变?可利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检测,遮住单眼,类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许多黄斑部病变病患只发生在一只眼睛,两眼一起检测,容易因另一眼视力正常而被忽视。

此外,陈莹山也提供一个简易居家检测方法。“早上睡醒别急著起床,躺在床上单眼轮流直视天花板几秒,看天花板上的边条,是否有哪一条直线变得比较不直,或区块颜色较怪。若有这个现象,一定要赶快就医。”

值得注意的是,黄斑部病变除了会让成像扭曲,也可能有雾雾的黑影在眼前,也因此常与飞蚊症混淆。陈莹山提醒,飞蚊症所产生的黑点会飘移,黄斑部病变的黑影则是固定不动,两者并无关联。

延伸阅读:

黄斑部病变并非老年人专利!情绪、压力、紧盯3C让青壮年出现视觉扭曲

【本文获“Heho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