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危城|孭仔灯易肇祸? 大涌桥路宽阔、车速快构成五大危机

撰文: 林颖娴
出版:更新:

沙田大涌桥路今年6月发生致命交通意外,一辆私家车疑看错“孭仔灯”冲红灯,撞翻一辆小巴,造成一死七伤。根据运输署资料,过去五年半大涌桥路有230宗交通意外,酿成5死375人伤,即平均每年有约40宗交通意外及1人丧生,当中不少事故“孭仔灯”均被指是“罪魁祸首”。
专家和学者均认为,肇事路口的“孭仔灯”的确有误导之嫌,并盘点出大涌桥路设计的五大问题,包括行车路过于宽阔,犹如高速公路车速过快加剧意外危险性、黄灯缓冲时间不足、黄灯时间过短,以及交通黑点制度检讨等。有专家直言,现时仅在路口加装临时交通柱,根本未能解决问题,促请运输署彻底研究大涌桥路设计的弊病,对症下药。

(香港交通危城系列之四)

延伸阅读:

交通危城|大涌桥路交界多“伏位”? 教车师傅:避祸要预早拣线

交通危城|行回旋处如“打大佬” 教车师傅:了解优先权避免蚀底

交通危城|规划师倡东北新发展须建新干道 否则加重沙田道路负荷

2016年至今年7月,大涌桥路共有230宗交通事故,共造成5死、379人受伤,单是今年首7个月已占20宗。根据运输署提供的资料,大涌桥路多个路段的交通流量,过去10年上升逾一成,屡次发生事故的沙田围路的增幅更达近三成,惟仍较同区其他干道平静,可是在该路段发生的交通意外却已占整个沙田区2.3%,与相对繁忙的大埔公路沙田段相比并无明显分别。

翻查过往报道,不少意外均归咎于“孭仔灯”误导,惟运输署总结的成因将事故矛头指向驾驶者,包括“不专注地驾驶”、“不遵照交通灯号的指示”及“不小心转换行车线”,拒绝拆除“孭仔灯”,忧虑会减慢车流导致挤塞。官民各执一词,若是“孭仔灯”惹祸,为何本港逾百组“孭仔灯”,只得大涌桥路受尽千夫所指,又为何此驶经此路口的司机驾驶时特别不留神?

身兼道路安全研究小组主席的道路交通安全顾问邝子宪说,分析车祸后认为“孭仔灯”的确有机会令驾驶者误判,若绿灯只适用于部分行车线,邻线的驾驶者有可能不自觉跟随起步前进,强调当局不应以灯号符合标准,便漠视“孭仔灯”的问题。

学者亦被“孭仔灯”误导

同样认为大涌桥路难以驾驭的,还有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卢佩莹,她透露月初与丈夫驶经大涌桥路时,亦被涉事“孭仔灯”误导,“我都见到绿灯,但佢停咗喺度,原来个绿灯唔系我哋(睇)嘅”,幸好驾车的是其丈夫才避过一劫。

+7

行车路过宽似高速公路

她斩钉截铁地说,“呢度用孭仔灯系有危险”,而危险在于行车路犹如高速公路般宽阔,“根本啲人就唔expect(预期)有灯”,“始终𠮶度就有好多条线,你有咁多条线嘅时候呢,已经有几盏交通灯,就会引致混乱喇,同埋究竟绿色系代表直去,定绿色代表转灯呢?如果唔将佢standardise(标准化),佢系潜在一个危险”。

对于运输署在近沙田围路路口及火炭路路口加设冲红灯摄影机装置,她认为此举并非对症下药,因为肇事驾驶者是看错灯,而非故意冲灯。

重看两个月前的意外片段,可见冲灯的两辆私家车只是刚起步,车速缓慢,与卢教授一同研究香港危险路段的香港大学地理系博士蔡家豪表示,导致小巴翻侧的元凶其实是小巴车速过快,他认为整段大涌桥路的路口应减低至时速30公里,“否则就会畀到司机错觉,反正前面冇车佢就过”,惟现时只有富豪花园对出位置装设两部“快相机”,“你要摆明显啲,就摆中间,等啲人知道佢系要减”。

6月13日大涌桥路意外

+7

卢佩莹补充,车速快会影响视线,“快嘅时候你只系睇到好窄,你剩系睇到前面𠮶架车,咁你眼尾睄到绿色,你基本上就容易会去,即系容易引致confusion(混淆)”,除了减速外,她亦建议在左转的两条线旁种植一列树木或加设栏杆,在视觉上收窄路面,并将现时左转的灯号拆开,杜绝“睇错灯”的危机。

邝子宪亦认同该路段车速过快,他翻查资料后发现,大涌桥路的车速限制近20年来多翻改动,他与记者实地视察大涌桥路一带后亦发现,汽车车速一般会高于限速,形容现时时速70公里的车速限制是“勉强”,若遭另一路口的车拦腰相撞,车身侧面又十分脆弱,受撞车辆有机会翻侧,甚至失控冲出路旁。

“黄灯困境区”易令司机“冲灯尾”

车速过快亦会造成“黄灯困境区”(Yellow Light Dilemma Zone ),邝子宪解释,香港沿用英国标准,将黄灯时间划一设定为3秒,以时速70公里行驶,看到灯号由绿转黄时,便会陷入应加速“冲灯尾”,或马上刹车的两难局面,若司机判断失误,或会引起严重事故,巴士等大型车辆的情况尤其严重,他以英国为例,当地达时速56公里的路段均需配备速度感应装置,实时自动调节灯号时间,减少车辆冲灯机会和相撞风险。

运输署回复查询时表示,2018年曾检视过大涌桥路的车速限制,结果显示时速70公里的限制是合理,余路段的限速则为每小时50公里,认为过去几年该路段的道路环境并无重大改变,初步认为现时的车速限制仍然适用,并透露现正再次检视车速检制,预料下月底会完成。

在沙田长大的蔡家豪又提到,大涌桥路的转灯缓冲时间不足,“有人冲咗黄灯嘅话,𠮶度一开(车)就会撞”,根据运输署提供的资料,大涌桥路4个路口的缓冲时间,即绿灯讯号间距只有6秒至10秒,蔡建议政府拖慢缓冲时间,让其他路口的司机在转灯前,有足够的时间观察路口的状态才加速前进。

“基本上解决唔到问题”

专家、学者均盘点出多个大涌桥路的设计陷阱,为何在车祸不断下,政府仍只小修小补?近年才卸下道路安全议会委员身份的卢佩莹说,运输署依赖每个季度出炉的交通黑点,研究名单上的路口问题,“但呢度唔系交通黑点”,因为现时的交通黑点仅记录路口70米范围内的意外,“事故嘅空间分布系random㗎,就算佢有crash,佢唔会exactly喺呢个point𠮶度出现㗎嘛”。

卢佩莹与蔡家豪在2017年的危险地段研究发现,单单是大涌桥路已有4段路上榜,沙田更是新界东北的重灾区。(卢佩莹及蔡家豪提供)

她2007年便开始研发“危险地段方法学”(hot-zone methodology),她与蔡家豪在2017年的研究发现,单单是大涌桥路已有4段路上榜,沙田更是新界东北的重灾区。她续指,事故发生一般会有其模式(pattern),只有将整条路的所有危险路段、甚至是整个沙田的交通一并考量才能找出成因、对症下药,“你点样睇佢𠮶点?基本上都系解决唔到问题”。

运输署在两个月前的夺命意外后,已随即增设影线道路标记和临时交通圆柱筒,分隔左转及直去行车线,不过,《香港01》记者连日在大涌桥路视察,发现胶柱经常被撞烂,卢佩莹直指做法是“头痛医头”,而解决问题的并非这粒“止痛药”。

路口前双白线“太迟”

政府在2018年亦曾全面检讨沙田大涌桥路的道路设计,在其后两年分阶段实施8项改善措施,包括在路口前的路面以双白线分隔不同行车方向的行车线,惟蔡家豪却坦言,“𠮶条双白线始终太迟,去到个路口前廿米、三十米先双白线,如果我真系入(错)咗(线),我边cut得切啫”,他认为双白线至少要在路口前100米出现,才能起作用,希望当局可沿路增设标志,甚至是高架路牌,提醒司机每条行车线的方向,以及要适时减速。

卢佩莹又提到,十多年前,本港的交通事故数字一度急跌,她大赞当时政府表现很好,惟未几便后劲不继,近期更现回升的趋势。她形容当局的道路安全政策已在“樽颈”,唯一可以做的只有参考英国、欧洲等多地的“道路安全策略”(road safety strategies),英国更每隔5年便会订立新的行动计划(action plan)及相应目标,让各部门跟随,“你唔systematically review(有系统地检讨),耐唔中又死两个”,慨叹香港2004年订下“路上零意外,香港人人爱”的愿景后,便再无相关对策,她强调若当局不检讨整个道路安全的制度,问题只会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