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同首届毕业展】艺术想象与生俱来 无关乎智力与肢体能力

撰文: 翟启豪
出版:更新:

梁日洪是“爱不同艺术”(i-dArt )艺术课程A班的第一届毕业生。他于课程早期的作品,常与死亡意象有关,画中经常出现十字架、棺木和坟墓。导师和职员尝试了解,发现日洪对死亡的好奇心源于身边离世的院友,更加担心死后哥哥不会前来拜祭。第一学年的暑假,“爱不同艺术”为日洪于万国殡仪馆举办“死亡画展”,展出一系列由日洪创作与死亡有关的作品。导师王建衡深信,不同能力的朋友能够透过艺术抒发个人情感。经过三年的艺术创作,或许日洪仍然对死亡有很多想法,但作品中与死亡有关的元素已逐渐消失。

学员郑嘉恩喜欢剪贴,创作过程非常投入,透过独特的创作手法表达简单的意念,反映出自己眼中的香港。(爱不同艺术)

随时调整的人性化课程 发挥不同艺术特质

梁日洪于课程早期的画作充满死亡意象,后来这些死亡意象才渐渐减少,如这幅画作画了一个天使。(爱不同艺术)

复康界组织多年来致力为不同能力人士提供接触艺术的机会,然而大部分原有的艺术训练都是短期课程。因此,“爱不同艺术”于2013年与岭南大学视觉研究系合作,试办全港首个专为不同能力人士而设的全面及有系统的艺术课程,透过理伦和实践兼备的课程,为他们提供一个较平等的学习机会。经过三年,第一屇的16位学生已于上年毕业,毕业展正于香港兆基创意书院举办,直至1月15日(星期日)结束。

能力不同,面对的困难也不同,因此课程为学员划分成两班,课程内容大致上相同,主要分别在于教学方法。梁日洪所属的A班,由本地艺术家王建衡授课,十一位有智力障碍的学员会依赖较多感官经验的学习;B班则由香港画家廖井梅教授,五位身体残障的学员在学习过程有较多理性讨论。由于同学能力不同,整个团队经常调整课程的进度和教学方法。

第一学年的暑假,“爱不同艺术”为日洪于万国殡仪馆举办“死亡画展”,展出一系列由日洪创作与死亡有关的作品。(爱不同艺术)
学员文婉珍作品简单,两三年间都以“鱼”作题材。(爱不同艺术)
木清认为双手接触的感觉非常特别,每个人的手都会带来不同的感觉,因此作品经常以“手”为题。

文婉珍是16位之中唯一没有画画经验的,起初意识到自己技术不及其他学员而没有自信心,后来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主题。作品简单,两三年间都以“鱼”作题材,画中的“鱼”并非如常人所想像的一样,反而更像一滴一滴的水点。导师王建衡忆述文婉珍初期学习画鱼的经历:“一开始画圆圈作身体,然后在圆圈之间画一条线,将圆圈分成一边鱼头一边鱼身,在鱼头的一边点上眼睛⋯⋯”虽然导师将画鱼的方式细心讲解,但婉珍通常过几天便会忘记。王建衡坦言,不同能力的朋友会有不同的限制,然而只要他们仍然投入和享受创作艺术的过程,作为导师亦不想刻意停止他们的创作。另一方面,导师亦有尝试以不同的物料和不同大小的画纸,令相同主题的作品有不一样的呈现方式。

患有肌肉萎缩症的陈木清多数以“手”为创作概念。由身体健全到失去双脚的能力,坐在轮椅上的木清意识到自己的其他身体机能只会继续退化,明白终有一天连“手”的功能都会失去。展览中的职员解释,木清认为双手接触的感觉非常特别,每个人的手都会带来不同的感觉,例如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却很粗糙,他便会思考个中因由。除了透过对双手的观察了解身边人生故事,木清亦透过画画,将自己的意念和情感藉“手”呈现出来。

导师王建衡(左一)透过观察植物讲解“线”的概念。(爱不同艺术)

师生互相学习 反思艺术教育的意义

不同能力的人在创作过程通常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反而令他们的意念更直接地呈现出来,其中一些创作手法更是导师从来没有想像过的。“(郑)嘉恩喜欢剪贴,创作过程非常投入,透过独特的创作手法表达简单的意念,透过作品反映出属于她自己的香港。”王建衡视每次授课为一个新探索,而每一次“探索”亦增长了对自己的了解。

“爱不同艺术”高级艺术发展主任魏贝妮亦坦言:“与其说这三年是他们的艺术训练,倒不如说这是整个团队的共同学习。” 学员的不同为她带来很多启发,反思如何为不同能力人士制造平等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生活化及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

“爱不同艺术”艺术发展主任魏贝妮(中)与学员参与课程年度大食会。(爱不同艺术)

第一届毕业礼即将完结,如何去延续“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精神仍存在不同的疑问。魏贝妮直言透过第一届的经验发现两个主要问题:一,同学于三年间都很少创作出“不开心”的作品,而这是难以想像的;二,某些不同能力的朋友在离开工作室后,便回到如常的院舍生活,以致他们的艺术生活停顿。“整个课程的初衷并不是令所有朋友都成为艺术家,反而是要藉艺术的力量,扩阔他们的知识,令他们懂得欣赏身边的事物,更有好奇心,建立美感的能力,让他们更有自信和自主性,敢于表达情感。”因此,第二届的导师在课程中尝试不以技巧和艺术语言授课,反而强调艺术作为“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第二届艺术课程正进行第二个学期,同时第一届的毕业生仍然会定期回到工作室创作,亦会与职员和社工计划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逐步走出课室。然而,基于资源上的限制,两届学员只能共用工作室,对现时的教学有直接影响。“课程收取的学费对于学员来说已是十分昂贵,但爱不同艺术的收入仍难以补贴材料上的支出和导师及员工的薪金。”未来能否继续开办第三届的课程,对于爱不同艺术来说,仍是一大难题。

毕业展的延伸——“谁・作?”

基于智障艺术家认知能力上的限制,举办团体介入策展过程是难以避免的,然而过程中的介入是干预还是帮助?“爱不同”希望藉“谁・作”互动学习期与有关业界及公众交流,探讨如何为不同能力的朋友呈现属于他们的创作意念,保障他们的自主性和权利。

“爱不同艺术”艺术课程毕业展

日期:即日至1月15日

地点:香港兆基创意书院展览厅

“谁・作”互动学习期

日期:3月1日至4月2日

地点:爱不同实验所(湾仔摩理臣山道78号永祥大厦后舖)

爱不同艺术(i-dArt )

东华三院辖下服务单位,以推广及展示弱能人士艺术成果及促进共融艺术为目标,相信“欣赏和创作艺术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着重点应是艺术品的力量,而非创作者的智力或肢体能力”,定期为不同能力人士策划艺术项目,过去多次举办艺术展览,为受视障、智障或肢体障碍等限制的不同能力人士提供艺术空间,如“编 • 我乐”手织布艺展、“彩墨梦”水墨画作品展、“第一步”陶艺联展等等,以不同方式鼓励不同能力人士参与艺术,从而拉近“同与不同”和“伤与健”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