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院套餐式收费比例屡未达标 政府岂能视若无睹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有报章报道,私家医院港怡医院自2016年启用至今,仍未达到服务承诺,即每年最少有51%的住院病床日数要透过标准病床及套餐收费给港人。在此之前,私家医院已多次被批享用政府地契优惠后却没有按条款回馈本地病人。有份监管私院收费的卫生署对私院违规阔佬懒理,间接延续公私营医疗失衡,无法纾缓公院医护压力和病人轮候长龙,遑论给病人医疗选择。

细看未达标的原因,不外乎是手术复杂,难以预先估计日数和治疗方式,因而难保证费用在套餐价之内。病况固然有其特殊性质,但亦有其相似性质,引入套餐式收费旨在令医疗收费更透明,病人毋须担心“肉随砧板上”,同时鼓励市民参与自愿医保,透过保险支付费用。为履行服务条款,私院应设法降低套餐式收费价格,吸引病人往私院求医。

私院或早知达标无期

套餐式收费是港怡医院一大卖点,投标时订下的51%比例,较政府三成要求高,外界因而对比例达标有更高期望。令人意外的是,有在该医院任职的医生质疑“当初推出套餐计划时或未有足够咨询”,外界不得不猜想营办者根本没有把握达标。政府提供地价等优惠条款,是否有衡量院方能力和决心?

医院若未达服务承诺,负责规管私院的卫生署责无旁贷。港怡医院自营运起也未曾满足套餐服务比例要求,署方大可按契约追究。包括翌年要就差额补偿双倍,若然翌年无法补回,则要支付违约赔偿金。然而,报章引述卫生署回复,指署方正跟进情况。缺乏强而有力的监督和惩罚,营办者只会有恃无恐,继续无视契约要求。

申诉专员公署建议医管局,应检讨流感高峰期与私家医院的转介安排,以减轻公立医院的压力。(资料图片)

萝卜与大棍 政府要善用私院资源

其实,除了港怡外,不少私院过往被揭违反地契和服务承诺。审计署和申诉专员公署近十年先后批评私院低收费病床使用率偏低,公立医院在流感高峰期转介给私院的病人数目只有上限的两、三成。虽然低收费病床乏人问津原因众多,但客观效果是私院享受政府以优惠地价批出土地后,没有相应履行社会责任,减轻负担能力稍逊的病人的医疗支出。

现时不论官民也抱怨公营医疗体系爆煲,公院医护投诉工作压力庞大,中下阶层病人受尽病痛折磨仍未能问诊。立法会现时讨论引入非本地医生以纾缓人手压力,但这是远水,未能够近火。相对而言,善用私院人手设备就是“近水”。卫生署除了要按条款处分不达标的私院,同时要联同其上级食物及卫生局与私家医院积极商讨,设法说服更多医生开出价格合理的医疗套餐。此外,医管局亦可探讨进一步把转介机制扩展至套餐式服务。其实港怡早前曾推出针对公立医院病人提供套餐八折服务。医管局日后可以考虑加入补助,配合私院折扣,病人届时只需付一至两成治疗费用就可转往私院接受治疗,以疏导轮候人龙。

私家医院称为“私家”,收入尽归营运者口袋,但其实承受地价优惠等政府好处,因此要担起相当社会责任。政府绝不能放任私院,必须督促私院满足营运要求。如果私院真的不能履行要求,政府就应该及早停止其营运权,另觅他人或由公营部门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