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消委会评估妆前底霜的有效性与危害性之辩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杨美仪

近年来,消费者委员会的作为让人质疑其为扩大权力的意图,但实际上,其能力的表现却令人失望。部分报告内容断章取义,为了博取眼球而引起社会关注,最终反而暴露了消委会的愚昧。

底霜评估的质疑

于3月17日,消委会检视并评估市面上的37款妆前底霜,发现其中20款标榜具防晒功能的样本中,有15款含有可能干扰内分泌的成分——EHMC。我认为消委会错误标签了这种成分,不仅对被公开批评的品牌不公平,还引发了不必要的公众恐慌。

首先,底霜的历史相比其他化妆品较短,市场占有率也相当低。实际上很少人会用底霜,这并非化妆的必要产品。我无法理解消委会为何要评估底霜,反而是美白护肤品更值得关注。该类产品入口欧美受严格管制,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其某些成分可能存在健康风险。不少亚洲女性追求白晳肌肤,美白产品也因此成为热捧的对象,这类产品更应成为消委会关注的焦点。消委会此次选择评估底霜,我怀疑消委会或许是因为太依赖外国研究报告,找不到相关资料可供借用,因此未能根据本地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消费者反馈做出正确判断。

消费者月刊报道中指出须慎防三种防晒成分可能具干扰内分泌特性,包括EHMC(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Homosalate(胡莫柳酯)及Octocrylene(奥克立林)。然而,消委会所参考的多份欧盟研究报告也表示,这些潜在内分泌干扰剂的证据仍然不足以定论。那么,消委会为何要大做文章呢?

EHMC的安全性及使用考量

在这三个成分中,消委会以最多篇幅提到的EHM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晒成分,能有效吸收290-315nm波长的紫外线,主要针对UVB光谱,其安全性已被多国研究机构评估并设定使用标准。任何事物均具双面性,使用得当才是关键。每个国家对于成分的使用均有浓度规范,而消委会在未能了解所检视的产品成分含量的情况下,便简单断言这些产品其成分可能具干扰内分泌,对此消委会的做法极不恰当。

举例而言,以米饭为例,它是我们的主要食粮,却也可导致高热量、高升糖,增加肥胖及糖尿病风险。精致白米缺乏维他命,嗜吃米饭又缺乏维他命会有患上脚气病的风险。脚气病又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造成四肢麻痛、下肢肿胀、记忆力受损、心跳加速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那么是否能因为米饭的潜在问题就断言吃饭对健康有害呢?消委会的报告方式值得商榷,断章取义的做法并非一个政府法定机构该有的风格。

成分的选择与过敏风险

产品的成分选取并非随意添加,而要经过谨慎考量。成分间需协调共存,发挥各自的特性。

消委会提到的抗氧化成分BHT及几个香料成分可能引起过敏的情况。然实际上任何产品均可能引起过敏,但并不意味著这些成分必须被标签为不良。正如有人对海鲜过敏,有些人连饮可乐都会皮肤敏感,但对大部份人来说,食用海鲜和饮用可乐却是没有问题的,这样又是否可标签进食海鲜会导致皮肤敏感呢?

美容世界一日千里,现今香料和防腐成份的选择非常广泛且安全,误将这些成分视为坏东西并不合时宜。

消委会的批评效应

香港的美容产品市场相对小,对于国际大品牌而言,香港市场占有率极低。过去消委会对这些品牌的公开批评,并未引起太大反应,因为这些品牌已不在意消委会的评价。然而,此次在内地社交平台上关于此事的疯狂转发却对这些品牌在中国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这则新闻在小红书上引发了网民的恐慌情绪,部分化学博士相继出面阐明欧盟SCCS的报告内容,并对消费者委员会在报告解释上的模糊表述表达批评。只担心消委会重蹈覆辙,如农夫山泉事件。

合理的信息传递

尽管消委会不是政府的重要机构,但其传递不实的信息无疑损害了政府的威信及香港的国际化形象。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正确合理的信息传递显得尤为重要,期望消委会在未来能更具专业性与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评估和报道。

作者杨美仪是美国认证专业美学家、韩国忠清北道荣誉大使/国际咨问官。文章仅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 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