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面对气候投融资的机遇,香港该如何把握?
来稿作者:范继陶、周欣
全球气候危机愈演愈烈,从极端天气到海平面上升,人类正在与时间赛跑。在这场战役中,资金成为关键武器——如何精准投向减碳、环保、新能源等领域,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课题。这正是“气候投融资”的核心议题。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能否在这场绿色革命中把握机遇,不仅关乎城市未来,更可能影响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行动格局。
香港的独特优势:左手牵国际,右手连内地
香港的金融基因几乎是为气候投融资“量身定制”的。全球排名前三的股票交易所、自由流通的资本、成熟的法治环境,使其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亚洲市场的天然跳板。而背靠内地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2023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球52.2%),香港更像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瞭望者。
当深圳的科技企业研发新型储能技术,当新疆的风电场需要扩建,香港的金融管道可以快速对接国际投资者的需求。绿色债券市场就是这种潜力的生动体现。截至2023年6月,香港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额突破300亿美元,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内地企业。此外,香港交易所推出的国际碳交易平台Core Climate,吸引了沙特阿美、新加坡淡马锡等国际巨头通过香港买卖碳信用。这种双向枢纽功能,正是其他金融中心难以复制的优势。
政策层面也在加速布局。2025年两会期间,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陈帆、陈晓峰联名提出推动香港碳交易体系建设的议案,获全团35名代表支援。陈帆指出:“香港通过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已贡献全球30%的减排量。这些减排成果若转化为标准化碳资产,通过国际认可的核算机制进行交易,将释放巨大市场潜能。”此举与香港交易所Core Climate平台形成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进一步巩固其亚洲碳定价中心的地位。
三大挑战中的机遇
尽管如此,香港的绿色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区域竞争压力:新加坡早在2020年推出“绿色金融行动计划”,通过税收优惠吸引ESG基金落户;欧洲则通过“碳边境税”推动企业加速转型,这些都在挤压香港的先发优势。
本地能源结构矛盾:香港目前约75%的电力仍依赖化石燃料,本地绿色转型速度较慢,可能削弱其作为“绿色金融中心”的说服力。
技术创新不足:虽然香港有金融技术优势,但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仍存在不足。
然而,危机往往孕育转机。例如,香港特区政府去年发行了全球首批代币化绿色债券,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发行周期从五天缩短到一天。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效率,还为香港在绿色金融创新上“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性。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升级预计需要约2.5万亿元人民币的绿色投资(据世界银行估算)。香港的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完全可以发挥优势,把中东主权基金、欧洲养老金等国际资本引入大湾区,用于支援屋顶光伏、氢能卡车等绿色专案。
破局之道:从规则制定者到生态搭建者
要抓住气候投融资的浪潮,香港需要更积极地转变角色,从“规则的跟随者”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生态的搭建者”。
推动标准化与透明化:香港可以与内地合作推出“大湾区绿色认证体系”,统一绿色项目的评估标准,让国际投资者“看得懂、敢投资”。同时,利用“超级连络人”身份,对接国际ESG评级机构与内地碳核查机构,解决因标准差异导致的投资障碍。
科技赋能绿色金融:香港在气候建模、碳追踪技术等领域已有一定积累。如果能通过金融科技沙箱等机制,孵化出“碳帐户视觉化平台”这类工具,就能帮助中小企业便捷获得绿色融资,进一步扩大市场参与度。
培育气候金融人才:香港高校已开设“可持续金融”硕士专案,培养既懂气候变化又能设计金融产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短期的碳交易员课程也可以作为解决人才短缺的应急手段。随著碳配额证券化、台风风险衍生品化,这个市场需要的不再是传统银行家,而是更懂绿色金融的创新型人才。
未来已来:小渔村的绿色转身
上世纪70年代,香港凭借集装箱码头崛起为贸易中心;90年代依靠资本开放成为金融枢纽。如今,面对气候投融资的万亿赛道,这座城市再次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
有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亚洲每年需要1.5万亿美元的气候投资,这相当于再造一个香港股市总市值。
然而,机遇从来不会自动兑现。当新加坡试验全球首个跨境碳交易走廊,当上海在临港新片区试点绿电跨境交易,香港需要证明自己不仅是资金的中转站,更是能制定新规则、创造新生态的创新工厂。
毕竟,在拯救地球的生意里,最大的赢家永远是那些既能看见风口,又能造出风车的人。
作者范继陶是香港工程师学会燃气及能源分部主席,周欣是碳市场能力建设大湾区服务中心主任。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