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人间再无陈映真 报导文学先驱曾盼改变冷漠社会
“我们盼望透过‘人间’,使彼此陌生的人重新熟络起来;使彼此冷漠的社会,重新互相关怀;使相互生疏的人,重新建立对彼此生活与情感的理解;使尘封的心,能够重新去相信、希望、爱和感动。”下午病逝于北京的著名作家陈映真,既是战后台湾文学的重要人物,亦是《人间》杂志的创办人,开台湾报导文学之先锋。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老一辈作家,陈映真总是与“反台独”、“鲁迅”和“马克思”等名字连在一起,曾表示“台湾人意识”可笑幼稚,更被称为“台湾最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浓厚的政治色彩使之成为台湾最具争议作家之一。
受鲁迅思想启蒙
1937年生于台北的陈映真,原名陈永善,“陈映真”本为其孪生兄长的名字。毕业于淡江大学外文系的陈映真,从小喜欢中国文学,青年时期受“马列毛”思想与著作影响,一直对中国大陆极为关注。童年时,陈映真在父亲书房接触到鲁迅的《呐喊》,从此鲁迅就成为了他的思想启蒙。鲁迅对“祖国”的描写虽然落后且黑暗,却反而令陈映真对“祖国”更为关注。
作品关怀台湾各阶层
陈映真的作品社会性强,除了描述城市生活的压抑、知识分子的情绪,像小说《上班族的第一日》、《我的弟弟康雄》与评论《知识人的偏执》外,作品亦关注底层小人物,像代表作短篇小说《将军族》与处女作《面摊》。《铃铛花》与《山路》等作品则描述政治犯境况。陈映真以写实笔法呈现台湾的各阶层,作品呈现苦闷忧郁之感。
2009年,台湾趋势教育基金会挑选陈映真作为致敬对象,邀请其好友、台湾作家黄春明录了一段话给已移居北京的陈映真。黄春明在录影中说:“唉,映真呀,那一年我们在飞机上相约说要写十年,你后来写了三年就停笔了。赶快把身体养好,最起码还有七年的时间给你,还要给我。我们还要继续写下去。”然而就在七年后,黄春明接获陈离世的消息,并表示“很难过”。
文学为的是使丧志的人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花,使仆倒的人再起,使受凌辱的人找回尊严,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使沮丧的人恢复勇气。
创办《人间》 开报导文学之风
1985年,陈映真创立《人间》杂志,以文学、摄影描述社会弱势社群,成为台湾报导文学的先驱,在台湾文化史上据有重要地位。《人间》报导内容广泛,包括本土议题、文化历史、生态环境等,其出版被列为1985年十大出版文化新闻之一;该杂志尤其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深入见证了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共出版47期,于1989年停刊,却对台湾的纪实摄影、报导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亦培养出蓝博洲、陈列、蔡明德等人。
陈映真在创刊词中解释创办《人间》的原因:“我们抵死不肯相信:有能力创造当前台湾这样一个丰厚物质生活的中国人,他们的精神面貌一定要平庸、低俗。我们也抵死不肯相信:今天在台湾的中国人,心灵已经堆满了永不饱足的物质欲望,甚至使我们的关心、希望和爱,再也没有立足的余地。不,我们不信!因此,我们盼望透过透过‘人间’,使彼此陌生的人重新熟络起来;使彼此冷漠的社会,重新互相关怀;使相互生疏的人,重新建立对彼此生活与情感的理解;使尘封的心,能够重新去相信、希望、爱和感动,共同为了重新建造更适合人所居住的世界,为了再造一个新的、优美的、崇高的精神文明,和睦团结,热情地生活。”
在《人间》创刊号里,陈映真亲自访问了香港当红女星钟楚红,与之谈性别观、婚姻观甚至家国观,是关于钟楚红的访问少见的角度。钟楚红在访问中批评:“整个香港,是一个非常露骨的物质社会。贫富差距嘛,很大。精神方面,文化方面,比较庸俗。文化界、艺术界,也一样是金钱至上。”访问中也谈及97回归的问题,钟楚红当时相信“电影界没有一九九七”,同时又颇有感触地说:“现在大陆上好多人来香港。他们来香港,立刻可以享受到香港的进步与繁荣。这不公平。因为香港的繁荣是香港人辛勤工作,建立起来的。他们没建立,却能享受成果。我就担心,将来他们会有更多的人来占去我们建立的东西。”不管“红姑”的批评是否准确,但今天的我们读来,是否感觉这个访问很超越时代?
《人间》以人文角度纪录社会,并以图片和文字作深入报导,带起的报导文学风潮亦曾影响了八十年代的香港。《新报》当年设立《社会实录》一版,无论报道或呈现手法均深受《人间》的影响。也有人以香港的《号外》与之对比,形容“《号外》是李白,《人间》是杜甫”,从中也可见《人间》关怀底层的报道风格。
政治色彩浓烈 加入中国作协
陈映真作品质素高,却没有在台湾文学界获得很多重要奖项,有人认为是因其意识形态取向。1968年,陈映真曾被国民党政府以“组织聚读马列共党主义、鲁迅等左翼书册及为共产党宣传等罪名”逮捕他。2000年,他在《联合文学》的文章里透露,他在台湾戒严时期曾遭到另一个重量级作家余光中的告密而险入狱。
2006年,陈映真移居北京,并于同年九月中风入院,此后一直在病卧中未见好转。2010年6月,陈映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为首位加入此协会的台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