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为什么要用新闻说故事 《100篇香港人的社会实录》

撰文: 梁奕朗
出版:更新:

翻开历史教科书,到底是什么定义了香港?是从一纸不平等条约到另一章联合声明,还是从渔火闪闪到高楼耸立的经济奇迹?面对杂乱纷陈的历史,我们习惯用大事件概括一个时代,以一些“较重要”的人代表一个地方。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日常的历史书写,这种筛选机制依然存在:一场几万人的示威总比零星集会更值得放头版,意见领袖的回应比小市民更有bite。这些取舍背后有否隐藏对政经结构的偏好,是否暗示着版面以外的小市民可被忽略?30年前《新报》的《社会实录》版面反其道而行,以报道文学辅以大量照片的方式,主打“关怀式报道”,长篇专题探讨小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30年后的今天集结成书,在人人高举“新闻已死”的年代,翻开页页旧报纸又带来什么启示?摄影:李孙彤

首篇报道《生死之间的等待》仔细描写受害者家属于医院等待消息。比起只是报道死伤者数字,记者形容现场气氛绷紧,就像“等閰罗王派筹”。
《100 篇香港人的 社会实录》 出版社:香港01

用报道文学说故事

时历《新报》由创办人罗斌交予其子罗威,锐意改革过往《新报》的大众化形象,新增一系列版面每周见报,《社会实录》就是其一。受陈映真主理的台湾《人间》杂志启发,《社会实录》多采专题式报道,一位记者负责一期专题,时间上容许多次接触受访者,配以散文式的笔触书写背后故事,这种报道方式于今日仍是十分奢侈。

翻开复刻报纸设计的结集,奢侈背后换来的是关怀个体的人文精神。创刊报道工厂爆炸,记者与伤者家属在医院共度两日两夜,以《生死之间的等待》为题描写家属静候消息;两年后跟进三位幸存者,遂有续篇《遥遥无期的等待》,关于他们在康复路上的辛酸。

当受访者娓娓道出面对反反复复的伤势、家庭压力、生活上的不便及无奈,他不再是普遍新闻中被记者索取反应的对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起单单一句“工厂爆炸幸存者”简单概括受害者的刻板形象,报道文学的方式给予受访者说故事的机会,同时建立弱者的尊严。

《社会实录》的报道习惯配以大量照片,是当时少 见的做法。从文字以外好好说故事。

故事失落的年代继续讲古

30年后的今天,为何我们需要30年前的报纸?因为我们需要说故事的人。

德国文化评论家班雅明指出,说故事并不是单纯的描述以及提供资讯,更是生活经验的总和。当沉迷毒海的“蓝鞋”与天娜跟记者道出过去,她们并非单单为吸毒的行为解释理由,而是把自己的生命赤裸裸呈现于读者眼前,提醒我们吸毒者也有背后的故事,在吸毒的污名之前,首先她们也是活着的人。

回归以后,我们总是在解殖的神话中不断泥浆摔角:无论你是泛民、本土派还是建制,过于壁垒分明的阵营没有对话的起点;讲求即食的新闻概括是日政经消息,被各自的意识形态自行诠释分解。新闻逐渐与生活脱钩,而我们继续相信各自所相信的事,仿佛我们在各自的立场背后只有匮乏的白。但重读《社会实录》让我们意识到,除却社会上的标签,我们会因为别人的生命而感动,因为别人的不幸而伤感。越南难民若以今日标准报道或早被标签成假难民,但《社会实录》选择深入难民营,了解不同难民过去的无力与哀伤。一个个故事背后隐藏的正是人类的共性。

全书仿照报纸设计,阅读时就像翻开旧报纸,各 篇亦可单独分拆。

谁的香港故事

也斯在《香港文化》中写道,香港的故事总是难说的:“每个人都在说,说一个不同的故事。到头来,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同的故事,不一定告诉我们关于香港的事,而是告诉了我们那个说故事的人,告诉了我们站在什么位置说话。”

关于香港,我们的意见确实难以统合,报道方式仍然讲求速度,政经新闻还是主流。但《社会实录》让我们知道,在瞬息万变的城市之中,我们并不无力,其实我们都是说故事的人,在生命中书写各自的香港故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

香港01@2016香港书展相关资料

《香港01》于今年首次参加由贸发局举办的香港书展,并以“关心本土 放眼世界”为年度主题。届时位于HALL 1的摊位将提供多项《香港01》周报、《多维CN》月刊超值订阅优惠和精选礼品, 准备已久的《社会实录》也将于书展出版。书展资料《香港01》展位编号:Hall 1A-C38地点:湾仔会展日期:2016年7月20至26日

《社会实录》出版

100篇香港人的《社会实录》原大复刻版也将于书展期间正式出版,优惠价HK$188(原价HK$288)。

“香港01 APP”推广活动

“01 APP 日日奖”有奖活动也于书展期间正式推出。下载/更新最新版本的“香港01”APP,注册/登入会员即可有机会赢取多重大奖,压轴大奖为双人丹麦哥本哈根来回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