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在被技术支配的破碎世界中 人只按照时间表来生活

撰文: 01哲学团队
出版:更新:

1973年10月8日,法国哲学家盖布瑞・马塞尔(Gabriel Marcel)告别了这个“破碎的世界”,享寿八十三岁。除了哲学工作,马塞尔也是剧作家、戏剧评论家和音乐家。他在四十岁之龄信仰天主教,而沙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一文中就将马塞尔和雅斯培(Karl Jaspers)归类为“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马塞尔首先赞同这个头衔,然而后来他拒绝了这标签,宁愿称自己做的是“存在哲学”或“基督教苏格拉底主义”。

沙特:存在先于本质 - EP76

其实沙特和马塞尔并非互不相识,马塞尔和当时的法国哲学家也有不少互动,譬如他时常举办的“星期五晚会”(Friday Evenings),出席的就有沙特、西蒙・波娃利科(Paul Ricoeur)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等人,他们讨论的哲学问题,通常与马塞尔那个星期思考的主题有关。

尚-保罗・沙特:人终究是一种无用的激情

由生活经验到哲学思考

广义地说,马塞尔研究哲学的方法脱胎自存在主义思想和现象学。他坚持哲学首先由具体人生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开展,而不是抽象的思考。故此,他经常会用生活例子来支持自己的哲学理念,也主张用日常语言来书写哲学,试图从生活中提炼哲学思考。

他的哲学观和不少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反对笛卡儿对于自我(self)本质的假设,以及由此建构的哲学体系。笛卡儿的心物二元论将自我假设为异质的思维和身体,于是自我划分为内外的两种实体,我们的内在思维和外在世界有明确的界限,思想和生活可以分离。马塞尔和海德格一样,认为“笛卡儿的自我”并非人类主体的本体。马氏的其中一个哲学任务,就是以现象学方法重新展现主体的真实本质,并借此解决笛卡儿哲学所衍生出的问题,例如知识的本质。

马塞尔最为人熟悉的作品《The Mystery of Being》两卷本(St. Augustine's Press)

活在破碎世界中的功能性的人

马塞尔根据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提出我们活在一个“破碎的世界”(broken world)。所谓破碎是指人们拒绝反思和想像,并且否定超越性(the transcendent)。现代社会的一个破碎特征就是“功能概念的错置”(misplacement of the idea of function)。马塞尔举出一个例子——一个在地下铁分发乘车用币的服务员。这个人的工作盲目、单调而重复,其功能可以由自动售卖机取代;乘客与他之间不会交谈,甚至连眼神交流也欠奉,他们之间的互动可见是浅薄的。

马氏认为,这个人最初会对沉闷的工作感到愤怒,但对工作的单调功能性质的不满会慢慢褪去,最后漠然地接受现实。这个人会变成“功能性的人”(functional man):他有分发钱币的功能、在家里有作为家长的功能、在公民社会有投票的功能等等。

马塞尔《The Philosophy of Existence》(Cluny Media)

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只按照一系列的“时间表”来生活,失去了好奇的感觉(sense of wonder),以至对于超越的渴求也会慢慢枯萎。终于,他用功能性去辨认自己的身份,不再意识到世界是破碎的。马塞尔认为在这样的破碎世界之中,所有人与所有事都被以功能来看待,所有问题都成为了技术的问题,亦即被技术(technics)支配了;而一个人的渴求,才是其之所以为人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