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科︰被叙述的自身,身份的叙事认同
身份问题的两难
自二十世纪以来,“身份问题”成了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一时间,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危机、身份政治、民族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等一系列关于自我认同的议题,在各个人文学科的理论领域,例如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均受到重视。
刚刚涉足这个议题的人会发现自己面对一个两难的抉择,要么我们拥抱一个不可移易的、本质主义的身份观,要么我们接受一个不稳定的、反本质主义的身份观。有人评论,传统的主体观给予“我思”相当高的地位,令“我思”之主体享有绝对的确定性,不过,这种过硬的主体观很容易受到理性主义以外的哲学家,例如休谟、尼采等人的攻击。尼采就曾表示,同一性的主体只是一种幻觉而已。而另一方面,尼采的放任流动的主体观同样很难解释主体当中的确存在一些稳定的性质,例如对自身意识的把握、主体的伦理性格等性质。
提出这个评论的是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œur),他早在1985年就出版了大作《时间与叙述》(Time and Narrative),提出了叙事身份或叙事认同的概念,展开一系列的发问,希望可以在上述的两难局面中,走出第三条道路。在《时间与叙述》中,利科希望突出叙事在建构主体身份过程当中担当的重要角色。但后来,科利慢慢发觉伦理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根植于叙事的身份认同
利科认为主体的身份,既不是固定不移的,也不是随意流动的,完全没有任何稳定性。人的主体建构,需要透过叙事认同。叙事认同是“人类通过叙事的中介作用所获得的那一种身份认同”。在利科看来,主体的建构犹如一个讲述者在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有趣的是,讲述者和故事的主角的同一个人。但这不意味著个人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唯一作者,因为人生故事不仅涉及当时人,也涉及其他人,在这个意义上,其他人也是作者。为什么说叙事能够建构自身呢﹖利科认为“讲述一个故事就是述说谁做过什么和怎样做的”,因此,人物的身份就是在故事情节的一致性的关连当中获得的。
叙事本身,体现为一种安排、整合与和谐化,把那些不和谐的、很难解释的事物作整合,从而构成一个具有条理性、连贯的人生故事,所以利科认为叙事从根本上而言是和谐与不和谐无间断的相互作用。两者的互动展现出故事的稳定性,主体就是在这种稳定性中获得身份认同。利科对叙事的强调,侧重于后天的叙事实践:后天的叙事实践能够帮助人们以故事的形式重构自己的人生,从而获得稳定的身份认同。
一方面,叙事具有十足的流动性,主体在后天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总是已经处于生活当中,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生活体验,不断为叙述添加新的内容和意义。另外,有时主体对自己故事的讲述又可能和其他人的讲述有所差别,这让主体得以从不同的角度检视自己的叙述,从而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另一方面,叙事总是要求连贯性和稳定性,能够让主体在变动之中仍然依附于某种稳定的身份认同。
叙事建构的伦理
依据利科的叙事哲学的观点,要了解一个人,人们需要了解关于这个人的叙事,而叙事由多个不同的事件组成。利科认为事件并不纯粹。每一个事件都预设了一个行动者,即实施某个行动的人。利科因此指出主体的叙事建构存在一种伦理学维度。因为事件或行动总是要求一个行动者,它总是质问“谁做了这件事﹖”这就要求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承担,而且这亦是对于他人的负有不可推诿的伦理责成的承担。由于强调伦理的维度,叙事作为主体的建构不再仅仅等于人们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包含了对于义务和责任的承担。
参考资料:
丹.札哈维,《主体性和自身性—对第一人称视角的探究》
刘惠明,《“被叙述的自身”——利科叙事身份/认同概念浅析》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