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袭击孰对孰错?“后真相时代”人人自危

撰文: 高晋猷
出版:更新:

历时逾年的反修例风波,令社会陷入空前撕裂,也促使香港进入以情绪和信念凌驾事实的“后真相”时代。去年的“721元朗袭击事件”,是不少香港人近一年的梦魇,但当失职警员和追打市民的白衣人仍未承担法律罪责,当晚受袭的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林卓廷却遭警方以涉嫌暴动罪拘捕,结果再次引发两极激辩,但双方说法完全背道而驰——“黄丝”认为林卓廷是“原告变被告”,批评政府“滥捕、滥吿”;“蓝丝”则指林卓廷行为挑衅、主导冲突发生。假如双方都相信己方说法方为事实,当中争议到底孰对孰错?为何双方见解有如此大的分岐?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为何我们与真相的距离反而愈来愈远?

黄蓝剑拔弩张 视点大相迳庭

去年7月21日元朗爆发大规模冲突,百多名白衣人手持藤条攻击市民,导致多人在激烈冲突中受伤。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林卓廷于元朗冲突中亦在场进行Facebook直播,期间被打爆嘴角受伤,身体亦有多处伤痕。

事后民主派及部份媒体定性事件为白衣人“无差别袭击”市民,而当日警方在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却“迟到”38分钟,其时社会舆论矛头剑指“警察失职”,刻意纵容白衣人殴打市民。然而约一星期后,由极端建制带起的“林卓廷带领黑暴攻入元朗寻衅滋事,与白衣人爆发激烈殴斗”舆论却大张旗鼓,声称要还原事件真相,成为“元朗事件”的另一显著观点。

有建制派人士指控林卓廷是“721元朗事件”的“罪魁祸首”。(卢翊铭摄)

同一事件,在不同政治阵营看来却有着不同的“真相”,这在反修例风波中并不罕见。而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上世纪“六七暴动”中发生的“林彬之死”,在不同政治光谱的传媒报道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事实”和“观点”——

商业电台《欲罢不能》及《时事评论》主持人林彬,在寓所附近被佯作修路工人的示威者截停,泼淋汽油后掷下汽油弹,全身被烧至重伤,送院抢救至翌日不治。面对连串爆炸及暴力事件,《明报》以《儿童无罪!抗暴有理!》为题发表社论,猛烈抨击左派示威者残酷不仁;但另一方面,针对林彬受袭,《大公报》却以《地下突击队锄奸 败类林彬受重伤》为题进行报道,认为林彬倒中乱港,是香港陷入混乱的元凶,因此遭人伏击是当有此报。

同一新闻素材,两派解读竟可相异如斯,而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历史阴差阳错地再度上演,眼见双方坚守信念,非要拼个你死我活,那到底谁才是“正确”地诠释事件的一方?暴露于空气中的“真相”,又有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寻找一手资料 切忌人云亦云

回归元朗事件中,不难发现现时网上流传的各种言之凿凿的说法,不少都只是凭空臆测的流言。要击破流言,我们必须分清资料的真伪,而最准确的方式,莫过于不经任何公众媒体,直接翻查相关资料及记录,以及查阅有关当时事件不经删剪的原装片段。

整合当日新闻及直播片段,林卓廷于晚上约10时45分乘港铁前往元朗西铁站后开始进行facebook直播,从片长约34分钟未经删减的原装片段所见,林卓廷到达元朗西铁站后开始询问现场人士当时情况,并向现场人士解释“已联络元朗警区警官”,希望警方尽快介入保护受袭市民,惟在场人士大叫“点会有用”。影片至约1分40秒时,可见地上有一根断裂木棍,并已出现一名血流披面的受袭女伤者,可见早于林卓廷到达前早已有市民受袭。影片于3分30秒时,林卓廷多次向站内人士重复劝喻“唔好郁手”,并拉走至少两位市民,着其“企后啲”,其后双方一度对峙。影片于8分05秒时,林卓廷对白衣人表示“唔好入嚟”,10分37秒时,林卓廷表示“我哋一齐顶住佢”,其后双方隔空对骂。15分20秒时,站内有人向站外喷水,15分40秒时林卓廷大叫“大家冷静”。

721当晚,林卓廷被打爆嘴角受伤,身体亦有多处伤痕。(资料图片)

16分30秒时,白衣人率众攻入闸内,追击站内人士,站内人士往月台奔逃。19分时,大部份站内人士逃入车厢,当时车厢内有大批非元朗站登车的市民。19分30秒时,白衣人抵达月台,开始攻击车厢内市民。20分20秒时,车厢市民开始恐慌。21分10秒时,白衣人攻入车厢,挥棍攻击车厢乘客。23分时,月台上有人将硬物往车内乘客投掷。24分10秒时,有乘客向白衣人求饶,遭白衣人拳打颜面。25分20秒可见,林卓廷嘴角流血,全身伤痕,直至此刻,车门才终于关上,其后可见车厢内遗留一地藤条及断棍。

事件发生后,政府发表新闻稿,谴责有人聚众在元朗港铁车站月台及车厢内袭击乘客,引发冲突,导致有人受伤,可见政府将事件定性为单方面的“袭击”而非“打斗”。

不过,今年7月,有人在知名影音串流平台Youtube上将林卓廷的直播片段加以剪辑,变成甫开始就见他向白衣人指骂,不久即见白衣人冲入闸内打人,令人以为林刻意挑衅白衣人聚众生事。但林卓廷到场时已有少女受伤、他不断劝喻双方保持距离及多番提出希望白衣人保持距离的片段全被删去。

要求证事实真相,唯有透过重组最难失真的第一手资料,方可一窥事情的全貌,不应听信个别传媒经过后制的报道,特别是经过剪辑的片段,模糊事情真相。以上重组希望主要聚焦于林卓廷、站内人士及白衣人于无删剪影片中的言行,尝试还原当日情况——林卓廷以北区区议员身份到场,上述言行到底属于寻衅滋事,抑或另有原因,个中真相希望留待读者细细咀嚼——但如果,读者只坚信自己一方的资讯,就可能陷入“同温层效应”。

要求证事实真相,唯有透过重组最难失真的第一手资料,方可一窥事情的全貌。(张浩维摄)

互联网“同温层” 资讯“舒适圈”

“同温层”理论(stratosphere effect)又称“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 situation),由心理学家凯斯.桑斯坦(Cass R.Sustein)提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并以夸张或其他扭曲形式重复,令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在互联网进行沟通时,一般人都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圈子进行对话,进一步巩固自身已有的立场,而对截然不同的主张充耳不闻。这一倾向本是人之常情,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网际互联网的应用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大幅深化了这现象。在都市人触手可及的Facebook及Instagram等社交互联网媒体,均采取了由使用者自己决定追踪者/朋友圈,然后再由程式内建的演演算法去推荐与使用者兴趣相近的专页或其他使用者,以吸引使用者兴趣,导致社会进一步分化乃其副作用,且已积习难返。

在元朗事件中,社交及影音平台显然成为了有心人利用来释出不实讯息的“工具”,由于此类平台具强大分享功能,但分享同时容许使用者加入个人意见,甚至是作一定修改及新增,因此在资讯经过多次转发、整合甚至篡改后,就难以反映事实,但由于资料在朋友圈子或信任平台中转发而来,人们就会倾向更容易相信该“事实”,甚至更容易挑动起情绪。

在“后真相时代”,受众基于自己的情绪及立场去判断事件,只愿接收有既定立场的资讯,令资讯变得模糊失真,我们有太多途径去接收各种经过编辑,只愿我们接受特定资讯的资料。生于大时代,我们唯有心思澄明,拒绝一味接收资讯,尝试自行抽丝剥茧,理性分析,方能击破谎言,避免堕入有心人士的语言陷阱。

更多《香港01》深度报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