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缆车一条电梯 怎样拯救“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撰文: 黄珮瑜
出版:更新:

罪案、贩毒、贿赂和贫困,曾经是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麦德林(Medellin)的代名词。1991年,这个被指是“世上最危险地方”,一年发生6,349宗凶杀案,即是每10万人就有380人遭杀害,谋杀率冠绝全球。25年过去,麦德林不再是那个生人勿近的地方,它已经“洗心革面”,变成一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城市。今年3月,麦德林更击败其余30多个城市,夺得被誉为“城市规划界诺贝尔奖”的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这个蜕变的幕后功臣,原来是缆车和扶手电梯。

麦德林由一个生人勿近的城市,蜕变成一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地方,而缆车和扶手电梯成为了幕后功臣。(Getty Images)

麦德林位于哥伦比亚西北部,是安蒂奥基亚省(Antioquia)的首府,人口约250万。要数麦德林最为人所熟悉的,一定是毒品。和人谈起麦德林,一般可能会无头绪。但如果你说哥伦比亚的“毒品之都”,那么别人应该立刻明白:“哦!我知。”

昔日的麦德林确实是贩毒集团的大本营,人称天下第一毒枭的埃斯科瓦尔(Pablo Escobar)就是以此为基地,其一手创立的犯罪集团在全盛时期,控制全球高达80%的可卡因交易。埃斯科瓦尔更曾一度跻身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第7位,富可敌国。

爆炸、枪战、凶杀成常态

埃斯科瓦尔在麦德林可谓只手遮天,在他的掌控下,汽车炸弹袭击、枪战、绑架、暗杀、贿赂,成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如此,不少居民内心却非常敬重埃斯科瓦尔,原因是他曾经出钱为穷人建房屋和球场,因此不少人都甘愿帮助埃斯科瓦尔逃避追捕。他们认为,毒贩给他们钱,反之市政府却什么也不做。埃斯科瓦尔最终在1993年12月,于警方的一次突击行动中被击毙,麦德林集团随之而瓦解。

长期缺乏公共服务和政府支援的麦德林,在后埃斯科瓦尔时期,贫富悬殊问题依然严重──富裕人家住在南面的平地,穷人住在北面安第斯山脉的陡峭斜坡上(又称为圣多明哥区),形成大型的贫民窟。那里治安恶劣,居民就业难,公共设施不足,而最大的问题是交通,由于贫民窟位处山坡之上,而且过往政府一直未有修建道路,居民若要前往市中心都要徒步35分钟,或者需要花两小时挤小巴。住在贫民窟,犹如与外界隔绝。

扶手电梯将市中心和贫穷社区,重新联连系起来。(路透社)

发展交通  助穷人融入社会

为了关顾被边缘化的一群,麦德林前市长法哈多(Sergio Fajardo)自2004年上台后,推行一项大胆的社会实验──通过都市规划以促进社区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发展公共交通配套,兴建消闲和运动设施,以帮助当地人重新融入社会,避免他们因为欠出路而为毒枭卖力,赚取生计。

当年曾经参与计划的哥伦比亚建筑师奥尔蒂斯(Catalina Ortiz)指:“那时政府意识到已完全丧失对麦德林的管治权,亦意识到治安问题不能单靠政策措施解决,而是要改变城市设计。”

全长1.8公里、斥资2,600万美元建成的全市首个缆车系统“都市缆车”(Metrocable)于2004年启用,将圣多明哥区和市区连接,交通时间大大缩短,方便贫民窟内数以万计居民到市中心工作,促进就业和社会流动。法哈多上台后,投放资源扩充缆车系统,缆车线增至3条,连接偏远社区、市中心和自然生态保护区等,不同阶层的人走出社区,打破地域、社会和经济隔膜。

治安改善了,父母也放心让孩子在街上玩耍,令社区变成有朝气。(Getty Inages)

枪战绝迹  社区处处展现活力朝气

从小就居住在圣多明哥区的年轻人帕洛米诺(Arley Palomino)表示,以往步行上学也需要勇气,因为枪战随时随地都会爆发:“从前我们被孤立,连警察也不敢来……愈是孤立,就愈多暴力事件。”他说自从缆车和图书馆等设施建成后,整个社区明显转变,虽然仍有不少黑帮分子,但枪战和仇杀不再无日无之。

另一名居民罗萨娜(Rosana)则说,以前到市中心上班,每天最少要步行几小时,沿途都是废弃的工地,垃圾堆积如山,自从有了缆车,生活多方面都便利了不少。“现在只要20分钟便到公司。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安全终于有保障。”根据官方数字,麦德林的犯罪率近年急剧下降,当中谋杀率更比1991年高峰期下跌80%,公共缆车实在功不可没。

除治安改善了,居民每天出入必经的缆车站,逐渐变成他们聚在一起玩乐、交流的公共场所。有人在缆车站附近摆卖,有人拿着结他载歌载舞,有人坐着与街坊聊天,父母也放心让孩子在街上追逐玩耍,整个社区变得活力和朝气。

除发展都市缆车外,法哈多政府还斥资700万美元,为13区(Comuna 13)的12,000名贫穷人口兴建户外扶手电梯,将两个完全割裂的地方──市中心和贫穷的13区,重新联系起来。这条全长384米、分为6节的扶手电梯,于2011年正式启用。从前居民出入市中心,最少要花半小时攀爬数百米高的楼梯,相当于爬28层楼。如今有了扶手电梯,不消6分钟就回到家,大大增加他们到市中心参与文化和经济活动的意欲。后来,市政府还为电梯加盖,又加装冷气和音响设备。不管晴天雨天,居民都可以听着音乐,轻松自在地搭乘。

耸立在圣多明各山顶的图书馆,能俯瞰四分之一的城景。(Getty Images)

融合社会各阶层的前卫建筑

另外,市政府还在破落山区,兴建风格前卫的公共建筑,背后的理念是:只要你让人们过有尊严的生活,他们便会对自己的城市产生归属感,并引以为荣。这些建筑包括学校、公园、图书馆和体育场馆等,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西班牙图书馆(Biblioteca Espana),它的外形有如一块三尖八角的铁灰色巨石,耸立在圣多明各山顶。其抽象风格与周边的破旧房屋,形成强烈的对比,旋即成为麦德林的新地标。

这间图书馆由哥伦比亚著名建筑师马赞蒂(Giancarlo Mazzanti)设计,耗资400万美元建成。虽然图书馆改善了城市面貌,但就因为造价高而引起了不少争议。不过图书馆并非虚有其表,它确实为当地人的生活带来实质转变。当地一名年轻人塞巴斯蒂安(Sebastian)表示:“现在我可以乘搭缆车,可以使用图书馆做功课和借阅书籍。”

在市中心一间啤酒厂工作的年轻人戈麦斯(Mateo Gomez)表示:“西班牙图书馆改变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以往我们觉得被标签。不过我们还是缺乏文化空间,图书馆太早关门了,而且局势还不太稳定。”

参与麦德林改造计划的城市规划师法哈多(Federico Restrepo)表示,2002年当地不足20%的学生,考试成绩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到了2009年,这个比例已经超过80%。法哈多又说:“我们认为教育、文化、图书馆、安全和公共空间,全都是有关联的……你必须提高教学品质,和建筑物互相结合。而从大局来看,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令富人和穷人在教育、交通和公共建筑上,获得同等待遇。这样你才能增强归属感。”

公共交通和公共建筑,成为了麦德林脱胎换骨的催化剂,令这个曾经恶名昭彰的城市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医疗、商业和旅游热点,麦德林的转型之路,相信能为不少城市带来一些启示。

耳目一新的建筑

除了圣多明各山顶的西班牙图书馆(Biblioteca Espana)之外,全麦德林还有多个公共建筑让这个城市处处焕发生机。

(Architypereview.com)

融合山景的体育馆

位于Aburra山谷的体育馆(Coliseos Medellin)于2010年开幕,绿色波浪形的顶部,骤眼看来俨如城市中的另一座山峰,使整座建筑物与周遭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体育馆的内部设计容许大量阳光进入室内,环保之余,亦适合各种运动比赛。

(Medellinliving.com)

美轮美奂的环形展馆

麦德林植物公园(Jardin Botanico de Medellin)过往曾因治安恶劣而关闭,幸得园长极力挽救才不致荒废。植物公园其后经过重新修葺,又在出入口建设一座环形展馆,吸引了不少当地人和旅客,成为麦德林的新地标之一。

(Archdaily.com)

蜂巢形的动植物屏障

兰景园(Orquideorama)是植物公园的一个庭园,内有一个20米高的木制簷篷。它由10个六角形组成,排列成一个蜂巢,跟周遭茂盛的植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除视觉效果外,兰景园亦有实际作用,它能收集新鲜雨水,同时为兰花和蝴蝶提供一个安全屏障,成为一个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