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社论】多国抗疫倒泻箩蟹 全球治理必须重视
新冠肺炎疫情已扩散至近190个国家和地区,确诊病例突破30万宗,到了这个地步,即使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这种掩耳盗铃式政客,亦不得不承认局势严峻。好些国家手忙脚乱,一方面固然与疫情具不可预测性有关,另一方面亦揭示许多国家现有的治理体系和执政意志根本不足以回应如此规模的考验,因此有彻底检讨的必要。如果说地区性的沙士(SARS)、猪流感、伊波拉疫情影响相对有限,勉强可以搪塞过去,那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已经三个多月,早就昭示它很有可能成为本世纪全球首次“大揽炒”,局面如此失控,实在难以想像。
全球化已进入崭新时代,一国发生之事很容易就会影响他国,闭关自守、各家自扫门前雪显然不合时宜。既然疫情把多国的束手无策暴露出来,那就必须对多边体系失调的问题作深刻反思,继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与此同时,我们应注意到全球治理虽与抗疫息息相关,但并不限于抗疫,至少今次疫情反映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脆弱性—美国3月份可能有100万人失业,该国亦暴露出医疗设备生产不足的的问题。美国是高度发达的国家,但连进行大规模病毒测试的能力都欠奉,可见其结构性缺陷。
中国古语有云“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疫情虽为各国带来挑战,但亦提供检视现有不足的契机。如果各国能诚实面对已经暴露出来的弱点,继而作出调整,自然是好事;如果依然故我,只求蒙混过关,下次危机降临时势必再次“揽炒”,到时便追悔莫及。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1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大地震灾区时曾说:“在自然灾害面前,全人类是一个共同体,我们需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援,同舟共济,共同克服困难,应对各种危机。”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台后,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意指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应该相互扶持。纵然不少人认定这只是中共的“政治文宣”,但从以下几个事实可见,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都应该积极支援有关倡议。
先看人员流动。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世界航空运输统计》,2018年全球航空公司定期航班总计运送旅客约43.8亿人次,当中国际航班占大约18.1亿人次,相比2004年两组数字分别只得14.6亿和5.7亿,现时人与人的跨国流动显然更为频密。事实上,美国早前决定对欧洲“封关”30天,而内地和香港担忧第二波爆发,也是基于各地人员交流频繁、容易传播病毒的事实。
第二是全球生产大分工。由于各地生产成本和技术水平不一,产品由研发到出厂不可能由单一国家包办。一般情况下或许没人留意这点,但疫情却把真实情况呈现出来,例如韩国现代汽车早前因缺少中国供应的零部件,被迫暂停在韩国的业务;苹果公司800家供应商中有290家设在中国,疫情势必影响智能手机产销。这些例子在在说明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Larry Kudlow)等美国官员念兹在兹的“脱钩”,完全是虚妄的。而台湾总统蔡英文希望借机摆脱内地产业链的羁绊,最终也会是徒劳。
最后是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普及后,世界变得共融共通。还记得2003年SARS期间,社交媒体尚未普及,遑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更先进的概念。互联网改变了资讯传播方式,无孔不入地渗透政治、经济、社会等环节,深刻影响人际交流、国际互动。今次疫情爆发后,网上假新闻层出不穷,影响大家对事实的掌握,对防控疫情造成干扰。
原有体系不合时宜 尽快更新此当其时
上述三个层面证明新型全球化正在发生、人类命运共同体初步成形。问题是,各国是否已经赶上潮流,并在体制上适时作出回应?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一国之内,抑或国际社会,显然进退失据。
先说一国之内的情况,许多国家在处理疫情时“倒泻箩蟹”,当中不乏香港人眼中的“模范国家”。早前,英国政府因提出极其鲁莽的“群体免疫”策略而备受抨击,舆论压力下唯有改弦更张,实施全面停课等进取措施,如此后知后觉,暴露当局欠缺章法的缺陷,连该做的事都不敢做。美国疫情加剧则令人看清在这个全球最发达国家,原来有多达2,750万人、即8.5%人口缺乏医疗保险,这些当然都是低下阶层。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地有人一窝蜂地买枪自保,反映民众对社会稳定在突变形势之下的担忧,不相信政府可以维持治安。如果现有体制足以回应民众应对新冠疫情这个全球性危机的需要,又怎会发生如此荒诞的事?
一国之内情况令人摇头叹息,国与国之间的协作亦诸多不顺。据报特朗普日前有意购入由德国药厂研发的疫苗专利,其“独食”作风引发G7盟友不满,揭示即使是盟友亦欠缺“齐上齐落”的精神。与此同时,在已沦为疫情“震央”的欧洲,欧盟各国原应守望相助、共渡时艰,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成员国之间紧急封关,连《申根公约》条款都不顾,为意大利提供最多帮助的竟然是千里之外的中国。在希望尽快成为欧盟成员国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更批评欧盟在病毒扩散期间限制医疗设备出口,质疑欧洲团结只是“童话”,真正帮得上忙的又是中国。我们要问,为什么经济现代化领先全球的欧盟有能力打破边界限制,推动人员、物流、资讯自由流动,甚至完成货币统一,但在牵涉人命的全球公共卫生议题上,表现却如此笨拙?
美国、英国、欧盟都是先进地区,是香港人经常挂在嘴边、可堪效法的对象,但残酷的事实表明,它们的缺点委实不少,无法回应自身和国际需要。如果各国往来不频繁,单单改革自身体制或许已经足够,但既然全球化已令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频密,站在全球治理的高度上作出改革,建立真正能够回应公共卫生危机的全球治理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金融海啸前车可鉴 鸵鸟政策遗祸极深
其实,国际社会早就错过一次推进全球治理的契机。2008年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揽炒”,证明各个经济体谁也离不开谁。然而,尔后各国除了通过G20平台推出救市措施,根本未有正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足,错过填补漏洞的机会。倘若将来再来一次金融海啸,估计又会重现多国遭殃的局面。今次疫情虽然也为各国带来严峻考验,但期间暴露的种种问题却是及时的提醒——不单金融体系需要全球治理,防疫、气候变化等各个方面亦然。
各国抗疫时无疑错过了太多合作机会。当中国以封城、阻断跨省交通等强硬手法处理疫情,西方基本上只是隔岸观火,一些人甚至幸灾乐祸,希望在华制造业回流美国,直到疫情蔓延至本国才慌忙应对,情况就像西方各国当年任由伊波拉病毒在非洲肆虐,直至2014年本国出现输入个案后才正视问题一样,欠缺协同应对的合作精神,以及同舟共济的同理心。如今欧美疫情一发不可收拾,当务之急是专注抗疫,而不是像特朗普那样在病毒源头问题上喋喋不休,企图将责任转移。病毒源头是科学议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考证,有关讨论不必沦为口舌之争,更何况如此炒作根本无助消除疫症对自己国民的影响。
若要有效降低、甚至化解下一次全球性危机的风险,各国一定要尽快凝聚共识,正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需要。倘若各方继续采取鸵鸟政策,将来一遇考验恐怕又会节节败退,丑态尽出。金融海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教训已非常深刻,假如各国执政者还是不作为,要“爆多几镬”才醒觉,代价可能大到承受不起。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3月23日出版的第206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