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校巡查】一块GIC地掀赤柱官民廿年恩怨 旧生街坊:不应荒废

撰文: 李慧筠
出版:更新:

赤柱街坊梁先生沿著斜坡走,数算前圣公会赤柱小学的设施:“楼梯、洗手间、老师住的单位、小食部……”登顶,他在铁丝网前看向旧操场,发现当年的石凳还在。以前他就趁小息走堂,从操场爬上斜坡,穿过铁丝网跑回马坑邨家里找零食吃。梁先生移民回流到今日,这个位处赤柱中心的母校已经荒废18年,由地政总署聘人看守,课室破落,杂草丛生;与此同时,南区大力发展旅游,却逐渐忘记街坊原来的需要,区内20年没有街市,亦欠托儿服务。原来早在政府提出200亿元买商舖做社福用途前,南区居民早提议把废校转成社区中心,填补赤柱居民的需要。对于如何使用这块规划用作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GIC)用地的废校,他们或者比决策局更有想法。摄影:李慧筠

前圣公会赤柱小学已经荒废近18年,期间断断续续有机构短租,但很快又因被投诉公地私用而复荒废。
+3

梁先生在赤柱小学读书时,是学校最风光最热闹的日子,六年级有四班,每班各有40个学生。圣公会小学大约1,250平方米大,学生跑过现址为赤柱市政大厦的球场抵达校门。校舍初初只有两层,后来加建成三层高,每层各三个课室,底层打通三个课室便成礼堂,过百学生在里头对著露天操场读圣经、唱圣诗。

樊叔83岁,仍记得他曾读的圣士提反学校为重建赤柱小学而筹款。

1950年代平民学校 专收贫学生

一间荒废学校,勾起两个赤柱街坊的读书回忆。战前的1881年,圣公会传教士已在赤柱创立平民小学,至1930年左右,同样有圣公会背景的贵族学校圣士提反学校从西营盘迁入赤柱,悄悄为宁静渔村带来改变。

当年一个渔民父亲到处借钱,为的就是送儿子到圣士提反读书。那时学校是间“和尚学校”,专收东南亚华侨子弟入读,樊叔是当年少数能去圣士提反上课的街坊,他爸付他每月84元学费,令樊叔学成一口英语。

赤柱村小学旧生会保留了珍贵的旧校照片,点击以下旧照片看昔日校园时光:

昔日的圣公会赤柱小学养育了不少南区子弟成长。(图片由赤柱村小学旧生会提供)
+3

83岁旧生:我们是箩底橙

今年他83岁了,还记得1953年圣士提反学校时值50周年,发起筹款在佳美道重建圣公会赤柱小学。于是小学又接收了一班渔村小朋友,梁先生在赤柱村长大,是圣公会小学第19届毕业学生,那时区内还有一间圣德兰小学。小小社区,阶级身分壁垒分明——有稳定职业的、住在纪律部队宿舍的小孩,会读圣德兰;在马坑邨较穷的子女,赤柱小学来者不拒。“别人不收的我们收,我们是箩底橙。”梁先生大笑。

一张“无涯”字帖,仍然张贴在校门外墙上。

一块GIC用地 背后廿年南区恩怨

千禧年,政府在南区建郑氏宗亲总会郑则耀学校,梁先生此前已听过老师说:“要不圣德兰死,要不我们死。”结果两间小学都被杀,连郑则耀学校也在2005年因收生不足而在三年后停办,成为全港第一间被杀的千禧小学。

这块在市政大厦上方,位处山坡底下的赤柱小学用地从2001年荒废至今,先后有些非牟利团体申请短租,梁先生说因为政府要求团体自行处理斜坡安全检查,费用不菲,最终搁置;也有人租用废校做教育用途,但被投诉公地私用而迁出。

学校复归平静,长满杂草,窗户年月染上灰尘。不过,千禧年时,赤柱街坊也分身不暇,食环署当年拆卸赤柱旧街市,计划以一年时间改建成市政大楼,把商户暂迁往临时街市,承诺市政大楼落成后把他们迁回新街市经营。梁先生父母一直在街市经营报纸档,忍受住临时街市偏僻少人的旧商户,等到2003年也未等到承诺兑现。

赤柱区内现有两间超级市场,廿年没有街市,只有零星鱼、肉、菜档。

食环承诺新大楼有街市却反口 档主四散

食环署曾在当年回复媒体,指调查得知自赤柱马坑一超级市场开业以来,只余四分一居民表示会到赤柱临时街市购物,鉴于结果,赤柱没有需要开设街市,以免浪费公帑,署方会照原意兴建赤柱综合大楼,惟没有街市。

当年,区议员和政府部门讨论过市政大楼一事,受访的居民觉得是因为当年区议员陈李佩英没有为居民和档主争取,导致现时区内只剩一两间较贵价超级市场的局面,街坊要买𩠌,要不乘车到香港仔或筲箕湾买𩠌,车程连买𩠌来回三小时,要不像街坊Martin的太太,每天在铜锣湾放工买𩠌才回赤柱,“平过赤柱超市Taste啦,又唔新鲜,价钱贵两成。”Martin说。

记者当日到海滨小卖亭观察,见有舖位空置待出租。
“20年来,赤柱无街市,无小学。”曾竞选南区区议员的姚洁凝说。

市政大厦没了街市,食环署以海滨小卖亭取而代之,像梁先生父母等旧档主,可以优先签约,但完约后价高者得,慢慢旧档主四散、退休,小卖亭发展至今主打游客生意,也有空置舖位,现时一个服务行业、8.38平方米的档口,竞投底价即每月租金为11,300元。

规划不整全 无法应付社区需要

“20年来,赤柱无街市,无小学。”曾竞选南区区议员的姚洁凝说。但问题远远不止于此,赤柱多年来一直是重要旅游景点,1980年代人流最盛,游客鱼贯涌入,反倒街坊的社区需要乏人问津——即使今天赤柱旅客减少,大街比以往冷清,假日仍然有不够泊车位和旅游巴增塞道路的交通问题。又比如托儿服务不足,区内只有两间幼稚园提供服务,其中一间为私立国际学校,每月收费过八千元。

近年不少赤柱大街商户向媒体透露生意惨淡。

配合过渡性房屋 废校可变社区聚脚地

梁先生从加拿大回流后,加入了赤柱村小学旧生会,他看著旧校墙上已经剥落的校名,说道:“社区的事要有远见,政府应该将小学连同山坡下的赤柱体育会、渔民娱乐会一并思考如何重新发展。如果发展,也要想想如何规划上落货。旧生是有感情,但学校旧了,需要维修,不如以一个新面貌,为社区带来好处。”

南区街坊在“非常香港”工作坊中构思的废校活化计划。(受访者提供)
旧生是有感情,但学校旧了,需要维修,不如以一个新面貌,为社区带来好处。”梁先生说。

早于政府宣布要以200亿买舖作社福用途之前,南区街坊就参与“非常香港”主办的“非常协作”计划的工作坊,倡议将前圣公会赤柱小学变成一个Community Hub,以满足社区长久以来被忽略的需要——有周末市集、托儿所、健身室、停车场的一所社区中心,加建无障碍通道天桥,接驳前方的赤柱市政大厦,结合两者营造赤柱的街坊聚脚点。

“用地处于整个赤柱的中间位置,为何不能做返个市集?”赤柱现在人口较少,街坊也明白当年街市的猪肉档、菜档已经无法回头,姚洁凝说:“我们构思在地面空间做周末市集,像西贡般,只六、日摆档卖有机蔬菜、新鲜水果。”最近理大赛马会社创计划研究在六处香港闲置用地兴建过渡性房屋,包括前圣公会赤柱小学,他们也不反对,只是希望用地既满足房屋需要,也预留空间给当区居民共享。这位已届60岁的旧生梁先生说:“最重要是不要荒废掉。”

最近理大赛马会社创计划研究在六处香港闲置用地兴建过渡性房屋,包括前圣公会赤柱小学,他们也不反对,只是希望用地既满足房屋需要,也预留空间给当区居民共享。这位已届60岁的旧生梁先生说:“最重要是不要荒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