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校.上】政府任过百校舍丢空 翻新需数百万吓怕非牟利申请者
香港的乡村学校,在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曾是新界教育的摇篮,随后由于人口结构变迁和校舍条件等,村校由兴盛转至衰落,一间接一间地停办。在政府表示要解决土地问题的今天,全港有234间空置校舍,近半数未有使用,一直丢空数年甚至数十年。
过去不少非牟利团体欲申请这些用地,部分虽成功获批,但校舍日久失修,需负担数以百万计的维修及保养费,有团体直言有心亦无力,惟有放弃。
要追溯村校的历史,大概可以从清末的学塾说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界村落在祠堂私塾的基础上逐步改革,村校逐渐成形。过程由民间推动,村民自行承担经费筹办,政府仅由督学从旁监察教学质量,每年向表现良好的学校提供津贴,这可算是一段民间力量动员的历史。
战后人口急增,五十年代可说是村校的黄金时代。村校一般只有6班左右,但在全盛时期扩展至20多班,全港村校当时更达到800间。它们大多是金字塔顶式的单层建筑,校内种植果树及其他大树。
随着香港的出生率持续下降,加上新界交通网络、新市镇及屋邨发展等,八九十年代迎来了村校的衰落。至2003年政府推行“统整使用率低的小学”,即俗称“杀校政策”,村校愈来愈少。1993年的立法局文件显示,于1992/93学年,全港共有134间乡村学校,但至今仅余20间。近年,北区的“双非”及“单非”学童大增,学额严重不足,北区多座废置校舍却仍重门深锁。重开或是另作发展,均遥遥无期。
教育局去年的数字显示,全港共有234间空置校舍,有105间未被使用,接近半数;另外有73间教育局认为不适合作教育用途,最后交还地政总署作其他用途。但这73间校舍至今已停用了半年至35年不等。
维修费庞大 非牟利机构
团体要想使用空置校舍作非牟利活动,需向地政总署申请。如获批,可以短期租约形式租用。惟即使成功申请用地,亦需重新翻新、铺设水喉、电线等,最少需花二三百万元;若校园有任何结构问题,费用更为庞大。除非找到善长就项目大笔捐款,否则可以负担此数目的非牟利机构不多。
前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总干事狄志远忆述,大约1985年,信义会上水彩园中心欲申请沙头角南涌公立学校的校舍用地作青年活动中心。当时他是中心主任,曾与北区民政处商讨,对方亦批出申请。但由于该校舍附近山坡有山泥倾泻危险,民政处要求信义会维修斜坡,以保持校舍使用安全。信义会考虑所需开支太大,终未有接受条件。
使用校舍的费用庞大,不止吓怕了信义会一个团体。古洞公立爱华学校于2006年停办,杀校前一年方完成翻新,包括校园内的篮球场。北区体育会开办训练班,均需预订康文署的场地;2010年,它亦曾计划申请爱华学校的校舍作作新会址,以便开班。政府同样批出用地,惟会方职员透露,当时再考虑到校舍已丢空5年,设施陈旧,维修费不是小数目,最终放弃。
空置愈久 重用更难
村校停办后,若短期内不用作办学校,土地一般会交还地政总署。狄志远解释,由于地政总署的角色是管理土地,并无责任去规划如何使用该地方;加上政府部门之间各自运作,又没有政策推动大众善用校舍,令大量校舍用地丢空多年。现时老人院舍、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地需求甚殷,多座废校发展却未见曙光,十分浪费。
“啲地方(空置校舍)都系宝来,但系无人理。”他慨叹。
记者向政府查问将校舍用地一直丢空的原因,教育局发言人回应,校舍停办后,若局方打算再办学校,会将校舍保留,然后公开邀请全港合资格团体申请使用校舍,再由政府及非政府人员组成的校舍分配委员会审批。若不再用作教育用途,局方会通知规划署及其他相关部门,供对方考虑其他合适长远用途。若未确定长远用途,地政总署会先作临时或短期用途,如未接获任何使用的意向,有关空置校舍会被纳入空置政府土地一览表,并传阅予决策部门、区议会、民政处及地区福利办事处等,并存放于各分区地政处让公众查阅,供申请作短期绿化及社区用途,短期形式出租。
空置校舍重用无期,只能任其杂草丛生、破落倒塌吗?明日【废校重生.下】,有老校友不忍母校荒废凋零,杀校后即组织义工队,过去10年一直默默守住校园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