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印洁净政策】举国清洁革命 印度式官僚政治碍事
穿出马六甲海岸,来到印度洋彼岸。印度因为城市污染及清洁问题屡成国际媒体的焦点。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矢志推行“清洁印度”(Swachh Bharat Abhiyan)的环境洁净政策。今年官方声称多项预设指标相继达成,来年可望宣布计划“成功”。可是,环境真的如官方所说有显著改善?星印两国的人口总量和国土面积相差千丈,历史风俗迥然不同,直接比较其政策略嫌过于离地。不过,清洁往往由地方做起,作为洁净城市基础班的“学生”,印度如何向狮城取经?(此为《星印洁净政策》系列报道)【印度篇‧一】
同为亚洲主要经济体,面积相等于4,000个新加坡的人口大国印度,同样希望像五十年前的狮城一样,以清洁政策改造国家形象。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心知洁净环境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在2014年上任后随即开展全国清洁运动,并在自己代表的选区瓦拉纳西(Varanasi)打响头炮。不过,清洁运动有否改善瓦拉纳西的市面环境?
系列相关文章:
新加坡篇
【星印洁净政策】狮城的洁净之因不在国民 全赖清洁工人的辛劳?
印度篇
相传在六千年前,印度教三相神之一、象征“毁灭”的湿婆神(Shiva)在恒河流经的一处平地,建立起瓦拉纳西,这里遂成为印度教的朝觐圣地。数千年以来,这里持续有人居住,乃世上现存最老的古城之一。恒河西岸,印度教寺庙林立。梵音缭绕,瓦拉纳西古城的脉搏,一律被信仰与神灵强引牵动。日落斜阳,尽显此处浓郁的历史端绪。
恒河流经的瓦拉纳西古城,共有八十多个河坛。当地人会在河坛上沐浴、洗衣、休憩,并会举行宗教仪式、婚礼、焚化尸体等。城内最古老的河坛当属马尼卡尼卡河坛,是印度教徒心中神圣无比的火葬地点。
2014年8月,莫迪访问日本,被京都的光芒吸引,并随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签署京都-瓦拉纳西伙伴城市协议:希望湿婆神所创造的瓦拉纳西,也能如同京都一样,成为糅合今昔的梦中之城,向全世界展示璞真的印度文明之源。
冀糅合今昔 建“印度的京都”
“四年过去了,这个城市的‘转变’仍然流于空想。”瓦拉纳西的贝拿勒斯印度大学(Banaras Hindu University)教授Vishwambhar Nath Mishra慨叹。现任总理莫迪 2014年代表瓦拉纳西选区进入议会时,曾经承诺会将瓦拉纳西变成“印度的京都”。同样沉淀千年的古城文化,日本京都拥有完善先进的城市硬件配套,加上优越的文化财产、洁净的市容,多次获选为全球最佳旅游城市。
于是,古雅而神圣的瓦拉纳西在此时开始,雷厉风行地展开全城清洁,响应莫迪在同年启动、号称人类史上最大型的国家洁净运动——“清洁印度”(Clean India / Swachh Bharat Abhiyan)。瓦拉纳西也就成了首批清洁城市试点,单在2014年,莫迪就两度来到瓦拉纳西考察,甚至亲自“落场”拿起扫把,打扫垃圾。根据印度都市发展部(Urban Development Ministry)今年发表的报告,瓦拉纳西在400个印度城市中,城市干净度排名第29位。
“清洁印度”运动旨在改善印度为人诟病已久的公共卫生问题,当中包括改善城市市容、完备垃圾处理系统、修缮地下水道、改善农村公共厕所环境、消灭屋外排泄等情况。按照计划蓝图,运动为期五年,于2019年10月2日圣雄甘地150周年诞辰时结束。印度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让这场全国性社会运动变得举世瞩目,最终成效令人翘首以待。
然而,Mishra大唱反调,认为整场运动将会输给印度根深柢固的官僚作风:“当总理来到瓦拉纳西考察时,这里的官员把城镇营造出一片歌舞升平,却忽视真正的核心问题……每天,瓦拉纳西排放550吨固体废物,以及3.3亿公升污水。我们需要全面的城市清洁计划,而不是‘整容手术’。”
污染复旧貌 尽见官僚政治
住在瓦拉纳西的记者Harendra Shukla(图)形容城市洁净计划是假象。他斩钉截铁地说:“莫迪带起的‘清洁印度’运动彻头彻尾地失败。”中央政府官员有人到来的时候,瓦拉纳西经过润饰工程后也是好的。
不过,当官员考察过后,所有东西回复原状。“两年前,河坛有垃圾桶。但早前河坛水浸,垃圾桶都被拿走了,之后就没有再放回来……原本在恒河用来清理垃圾和献祭品的电动船,只有在‘贵宾’来的时候才会开动。”
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数据,印度的国民“随地便溺”(open defecation)率达四成,为全球第六高。在处理城市清洁的总提纲里,排泄问题是牵连最广的影响因子。单看官方数据,与莫迪的“清洁印度”运动并行开展的“厕所革命”(即同步增加公共及家居厕所数目,改善已有厕所设备的卫生情况),似乎颇收成效:譬如自2014年起至今,全国已兴建了超过8,000万个厕所。根据印度政府在今年的估算,只有5%国民因没有厕所可用,仍习惯于“随地便溺”,不过,这是官方公布的数字。正如Mishra和Shukla所忧虑:官员落区考察、地方政府呈上报告而统合得来的数字,是否真的反映实际情况?8,000万个厕所,是数字上的游戏,还是真的全部用得着?
随地便溺现象严重 掀厕所革命
四年前,运动旋起之初,瓦拉纳西的各个河坛周围逐渐设置了超过100个堆肥式厕所(Bio Toilet),但现在绝大部分都已消失或损坏。助理市政议员Ajay Kumar Singh解释:“堆肥式厕所在操作上不可行,因为便池的尿液会渗漏出来,所以,他们通通都被移除了……”
堆肥式厕所:又称“生化厕所”,是一种无水厕所。排泄物流入便池后,混合木糠、椰棕或泥炭藓等物质带氧分解成堆肥,多余的水分会由便池底部的发热线蒸发掉。它主要应用于缺乏供水和排污系统的地方,如偏远公路、森林公园等。
印度素质委员会(Quality Council of India)今年发表报告,确认瓦拉纳西已进入“无随地便溺”状态。不过,Shukla形容瓦拉纳西的便溺情况并没有杜绝。在拥挤的街巷、铁路轨道等地方不时都会在地上见到排泄物。依他的口脗,Shukla似乎对官方的调查报告完全不信任。
“无随地便溺”状态:根据联合国供水和卫生合作委员会的定义,“无随地便溺”状态(open defecation free, ODF status)是指某地区已不再有暴露于空气中的人类排泄物。意指在没有盖板的便所如厕仍属随地便溺的一种,但在可防止蚊虫的有盖便所如厕,则被定义为“无随地便溺”。
与新加坡尚以罚则挂帅的清洁法规相反,印度不少地方政府尝试以奖励形式促使市民自律保持环境清洁和注重公共卫生。例如在2015年,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市政局公布:本地居民只要在市内300个公厕内如厕,每次可以得到一卢比,以兹奖励。
大城市里的贫民窟卫生情况恶劣,居民的住所大多没有自家厕所,而公厕又离家远,因此不少人索性随地大小便,造成区内的卫生问题丛生,不但有碍市容,而且易于散播细菌。因此,地方政府以金钱吸引市民到公厕,希望达成“无随地便溺”状态的指标。
上文节录自第14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24日)《清洁政策:从新加坡到印度 全民动员 还我清新家园 》。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