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印洁净政策】全民运动五十年 新加坡成洁净城市代名词

撰文: 伍振中
出版:更新: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仍是南洋小海港,贫民窟林立,市中心克拉码头(Clarke Quay)对岸仍是残破不堪的木造房屋。国父李光耀在立国之初,提出“植树绿化市区”作为城市未来建设的大方向,并且严格规定新加坡的各方面清洁政策,包括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洁净市容、完善排污配套建设等。于当时的新加坡社会,这显然是一项极为前卫先进的想法。五十年过后,新加坡被誉为“世界最洁净的花园城市”。(此为《星印洁净政策》系列报道)【新加坡篇‧一】

系列相关文章:

新加坡篇

【星印洁净政策】狮城的洁净之因不在国民 全赖清洁工人的辛劳?

【星印洁净政策】垂直绿化独步世界 让狮城化身巨型温室

印度篇

【星印洁净政策】举国清洁革命 印度式官僚政治碍事

【星印洁净政策】与神灵长老角力 看印度农村建厕

回顾建国之初,“清洁城市”可谓新加坡的首要国策。1968年,即新加坡独立后三年,李光耀有感国家若要在世界舞台突围而出,就必须从提升城市的洁净度入手,故启动“保持新加坡清洁”(Keep Singapore Clean)的全国卫生计划(2017年中英文名分别易为“保持清洁,新加坡”(Keep Clean, Singapore))。

六十年代的新加坡,仍是南洋贫民窟林立的一个小海港。(Getty Images)

李光耀将此项大规模的洁净计划定为国策时,有几方面大胆尝试。首先是制订公共卫生和医疗法例,务求培养国民的清洁意识,亦奠定了以后新加坡以罚则规范社会不良行为的基础。另外,当年政府又促使路边摊档和街头小贩搬进熟食中心(hawker center),一来可改善市容,二来亦能保证食肆的卫生情况,降低食物安全风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加坡,街头小贩就是草根生活的日常,毅然将他们全部迁进受规范的范围内营业,展示了政府的魄力。接下来,要逐步整修市内的排污处理系统;拆卸国内的旧式马来甘榜屋(Kampongs),将区内居民全部搬入政府兴建的公共房屋,以缮市容。

确立清洁蓝图 狮城膺“罚款城市”

除此之外,这项全国清洁运动还首次引入“乱抛垃圾罚款”的惩罚性措施。因此,在建设“花园城市”期间,新加坡也不知不觉得了一个有趣的别称——“罚款城市”(Fine City):以重罚则阻吓,并持续落实政策,违者最高罚款1,000新加坡元(约5,713港元)。至今,新加坡仍以诸多规范市民社会行为的罚则著称。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说过,香口胶构成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新加坡政府在1992年起立法禁止制作、入口及售卖香口胶,违者会被罚款,非法进出口更可能被判入狱;乘客被禁止携带榴梿上公共交通工具;在公厕如厕后不冲水,被“断正”(揭发)也会被罚款75新加坡元(约428港元)……种种罚则旨在全方位保持城市洁净,而李光耀深谙见微知著之要,坚持城市生活的细节是最需要受到规范的部分。

“罚款城市”(Fine City):Fine在英语中有双重意思,一是“美好”,二是“罚款”。Fine City也有双关意思,既指新加坡是个“美好城市”,也是“罚款之都”。

新加坡以高罚则规范市民社会行为而闻名于世。

新加坡市民Zanda接受《香港01》记者访问,谈及自己的国家被冠以“罚款城市”称号时也忍俊不禁。“的确,数年前新加坡规范市民社会行为的罚则很重:乱过马路、只可以在指定吸烟区吸烟等等,明令规定,而且执法严谨。不过,近年来,我个人感觉到,当局在规范市民的执法力度上似乎有所放松了……”

“罚款城市”的笑话在新加坡早已成老生常谈。到当地旅游,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印有“Singapore: A Fine City”的纪念品和服饰。对于以罚款规范不良行为,新加坡人似乎已经见惯不怪。可是,Zanda认为政府强力推行清洁国策,目的是希望这东南亚小国在国际社会具备竞争力。法则与规范成为新加坡清洁政策成功的基础。“作为新加坡公民,我很自豪,自己是全球最清洁城市的一份子。新加坡人应该对于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感到荣幸。”

2018年是“保持清洁,新加坡”启动五十周年,新加坡闪耀全球的亮丽成绩,固然得到全世界人的褒扬和予以仿照。五十年来的经济奇迹,也证明新加坡得到相应的回报:1970年新加坡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只有9,300万美元(约7.25亿港元),四十年后上升至390亿美元(约3,042亿港元),足足翻了超过400倍。

新加坡本身亦因其洁净市容及绿化环境,屡被国际媒体评为全球最宜居及适合投资的地区。旅游业固然因此受惠:1967年,全年造访新加坡的外国旅客仅约20万,今年首三季度,新加坡便已经接待了1,000万名旅客,成为欧美游客的东南亚首选目的地。

上文节录自第14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24日)《清洁政策:从新加坡到印度 全民动员 还我清新家园 》。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