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印洁净政策】垂直绿化独步世界 让狮城化身巨型温室
过去半世纪,新加坡在城市清洁上以“模范生”姿态赢得世界赞颂。踏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上也迈向“绿色”纪元:让花园及绿化带生长在缝隙里,与混凝土并存共生。那么,新加坡在城市绿化的工作上,又如何秉持五十年来一脉相承的洁净城市理念呢?(此为《星印洁净政策》系列报道)【新加坡篇‧三】
甫踏进酒店大堂,植物与木头为主导元素的装潢即映入眼帘。接待台背后那幅模仿沉积岩地貌的大堂墙壁,让人误以为自己走进了一间岩洞酒店。酒店大楼夹心的花园楼阁,承载了超过15,000平方米的空中绿化空间。酒店同时采用了大量融合绿色和节能元素的配套设施,包括植被墙壁、人工水景、雨水灌溉等,并全以太阳能设备发电。楼高89米的建筑物从地面到顶层,都可以见到树干藤蔓呈不规则形态生长。具未来感的绿色建筑,毫无违和地担当了狮城闹区里巍然耸立的绿色柱桩。
系列相关文章:
新加坡篇
【星印洁净政策】狮城的洁净之因不在国民 全赖清洁工人的辛劳?
印度篇
身处新加坡,脑海有时泛起疑窦:自己是身处巨型温室,还是繁喧闹市?将两者结合,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不过,全国100%国民属于城市人口(urban population)的新加坡却把它实现了。著名地标皮克林宾乐雅酒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位处新加坡河畔的中央商圈,绿色园林装潢,与毗邻牛车水华人闹区融为一体,顿成活生生的“花园城市”写照。
垂直绿化 应对土地不足
城市绿化的极致反映在近代的新加坡身上。新加坡政府早在二十世纪便以建设清洁城市作为国策,被视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踏入二十一世纪,新加坡进而追求将整座城市,变成一座结合繁庶闹市的“花园”。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7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却超过560万。地平线上的土地面积不够,新加坡人想到了“垂直平面”:楼宇的外墙、空中花园、屋顶绿化带……政府巧妙地把绿色元素置入城市建筑物的硬件配套中,尝试冲破开辟绿化带的固有思维,从而扩阔不占地面土地的绿化空间。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陈培育指出,政府早在上世纪带头提出植树式城市绿化的愿景。至于“摩天绿化”工程,则在2000年才起步发展。通过法律规限、奖励等去推动高楼增加绿化空间,在这十多年来,成绩有目共睹。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的垂直绿化面积已达61公顷。上述提到的皮克林宾乐雅酒店,正是垂直绿化的建筑技艺体现,加上大面积的空中花园楼阁,使其成为一座超现实的“垂直森林”。
新加坡国家建设局早在2005年推出了“绿色认证计划”(Green Mark Scheme),评估绿色建筑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效益方面的表现。该国共有逾1,180幢通过绿色认证的建筑,当中包括滨海湾畔区域的所有建筑。政府期望将计划的覆盖率全面扩充至其他区域。根据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的“打造翠绿都市和空中绿意计划3.0”(LUSH 3.0),当局希望将全国垂直绿化面积在2030年前增加至200公顷,相当于十个维园。实例证明,狭窄细小的土地空间,并不是剥削城市绿化的借口。
除了摩天大厦,另一个现代大都市圈的特征,便是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土地空间有限的新加坡,想到在车道也可以增辟绿化带。陈培育提到,新加坡的法例规定,每条新建的车道都一定要种植行道树(在公路或街道两旁成行栽种的植物)。小的道路两边要有树木;多线行车的主干线也要有树木栽在中间。从上空鸟瞰,就好像有一条条“绿色血管”在整座花园城市间纵横交错,贯穿中枢和枝节脉络。新加坡宜居城市研发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47%的绿化带,令其成为全世界最“绿”城市之一。
绿意组屋 开放平台花园
扩大城市绿化空间,最终目的就是增强城市的美观程度,改善市民的生活素质。 达士岭摩天组屋(The Pinnacle@Duxton)是新加坡政府最引以为傲的公共房屋代表。它创下两项世界纪录,分别是全球最高的公共房屋建筑,以及拥有全球最长的空中花园。七幢楼高50层的摩天大厦,分别在每幢大厦的第26层和第50层,建造长达500米的空中花园,并将各楼宇连在一起。“悬挂”半空的花园不但在建筑美学上成为公屋的模范,而且不占地面土地面积,提高了垂直绿化的极致标准,让居民生活素质和住宅需求取得最佳平衡。
达士岭属于政府组屋,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并没有把它当作一小撮居民的小众共享空间。达士岭的部分空间向公众开放,让知名的空中楼阁成为新加坡人可共同使用的公共领域。每天上午9时至晚上10时,公众都可进入第50层的平台花园,在高空鸟瞰货柜码头和中心商业区全景。
绿色组屋的另一典范是位于新加坡东北部的榜鹅水滨台组屋。面临柔佛海峡的榜鹅区,本身已经被政府定位为生态环境宜居市镇,亦是新加坡“最年轻”的新市镇。外观呈楼梯级的水滨台组屋,则是榜鹅新区里的首批生态组屋。河道、大片绿色公共空间贯穿整个屋苑,加上错落而层次分明的建筑风格,使得屋苑每个位置都十分通风,从而营造恬静怡人的绿色生活空间。遍及整个住宅空间的绿色植被,让以人为本、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城市思维透过水滨台组屋表露无遗。
新加坡的组屋区不只是为了满足市民的住屋需要,同时亦着重居民的生活素质。多数的组屋区附近都有步行可达的公园,公园之间更有步道串联。新加坡市民Zanda住在东北部宏茂桥(Ang Mo Kio)的组屋区,她相当满意自己的居住空间拥有大量的绿化带和休憩花园。“就在我家楼下,你便可以见到随处种植着一棵棵大树,非常舒适写意。”
新加坡政府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九成市民在居住地点出发,步行十分钟内便可到达一个绿化公园。与此同时,官方也考虑到城市公园的多样性生态:透过架设公园间的生态廊道,并且定期对廊道进行生态考察,并发布报告,让自然生物可在密集的城市绿化空间中共生。
李光耀早年有言,清洁城市的目的不只是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观宜居”,更重要的是,能借着市容的美化和洁净,从而“创造更加强劲的经济体”。李氏政府五十年来推动的清洁城市国策,令新加坡变成世界先进国家的标杆,由此带来的经济裨益、社会效益和国际声誉,睥睨亚太地区。
上文节录自第14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2月24日)《清洁政策:从新加坡到印度 全民动员 还我清新家园 》。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