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拉近亲子数码隔阂 小学生亲自教爸妈学习编程
现时STEM教育在小学发展得如火如荼,小学生要自己套用科学原理做实验、编写程式控制机械人等,已经算是他们的常识。但这些对于上一代的爸妈来说,可能还是存在一堆问号。有见及此,有学校不但举办家长体验工作坊,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朋友学习编程的内容,还让学生自己教授父母,拉近他们的数码隔阂之余,更增进亲子关系。摄影:郭颖琁
金巴仑长老会耀道小学由5月开始,开展“电子编程新世代-Kids Coding家长体验工作坊”,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儿童编程。副校长陈咏欣留意到,学校推行STEM教育后,家长似乎对编程不太认识,又不知道从何接触。所以她认为学校有责任和需要让家长了解更多子女的学习内容,拉近学生跟爸妈的数码隔阂。
以生活经验令编程概念更易消化
“其实就像我们跟子女沟通一样,我们跟机械人要找到共同语言,编程就是在制作一套沟通方法。”在工作坊中,陈副校会先简介学生在校内的编程课程内容,并渗入一些生活经验形容编程,让家长更有共鸣。访问当天,陈副校选择了以BBC Micro:bit-一个附有LED灯、能够感应光度和摇晃的小小电路板作教材(学校五、六年级的必修课程),制作简单编程实作。由于家长对此毫无概念,所以由最基本学起,希望在一小时后能制作数码骰子及计步器。
学生指导家长同时巩固知识、建立自信
开始教学时,学生们就会出动,到家长身旁当小帮手。陈副校和其他老师都曾经教过其他家长工作坊,她发觉由学生指导的效果是最理想的,“让家长亲身制作比起只听课效果更理想,而最重要是小朋友在旁指导,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即时解决,事半功倍。”而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化为讯息转达他人的过程,亦可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另外,陈副校指由学生负责指导也是切合他们的需要,“小朋友好想将自己学到的东西教授大人,因为他们需要自我肯定。在教人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证明自己是可以的。就算不是教回自己的父母,只要是大人,也会有同样效果。”
子女教导父母 感情、沟通有所增进
其中一位家长杨太就乐见儿子在过程中作为主导,“他可以很有信心地教导我,因为这些是他懂得我不懂得的事情,而且我们之间多了不少亲子话题。”她更指儿子把时间心思放在编程上,比花时间“打机”更好。另一位家长郑太,就认为参加工作坊可以了解更多儿子在校的学习情况。
学生跟父母交换位置担任教导的角色,会否感到吃力、嫌弃父母呢?郑梓恒同学指:“其实还好,只是有时我们的思维不一样,但跟她讲得详细一点,其实她都会明白。”而潘雅诗同学就指自己教导妈妈时,跟她们平时的相处方式截然不同:“平时都是聊家事,不会聊学校、科技的话题。但经过工作坊后,发现原来妈妈都懂这些东西,不是跟自己想像中般什么都不懂。”
工作坊至今已有差不多一百位家长参加。根据问卷的回应,当中有约八成家长表示会再参加。而三位受访的家长都非常欣赏学校愿意为STEM教育投放资源,异口同声表示有兴趣参加进阶工作坊。所以陈副校指,学校未来会紧贴STEM教育的发展继续开办工作坊,一年大概两至三次,让更多家长有机会跟子女在STEM教育路上同行。
《香港01》App,浏览更多亲子资讯,立即下载: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