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Reasons Why】对伤害我们的人:可以原谅,却绝不模糊对错!
虽然很多外媒都批评《汉娜的遗言》(13 Reasons Why)的故事并不完整,处理“自杀”这议题亦不够小心,但无可否认,它收视“爆灯”,亦引起不少讨论。一位高中女生自杀了,留下了十三段录音,故事由这儿展开;而最近它迎来第二季。
有没有看过一个故事,故事还未开始女主角却一早死去?
老实说,刚得悉《汉娜的遗言》(13 Reasons Why)第二季即将开播,我心中呐喊:“不要吧!”因为就如《X你的世界末日》,结局留白,但已是最好的结局。第一季是倒叙,姑且还说得过去;第二季,到底再怎样让死去的女生说出真相?
(内含剧透)
《汉娜的遗言》第二季由原班人马主演,故事的旁白不再是汉娜一人在录音带中的独白,而是她的朋友及家人的剖白,地点由学校搬到了法庭。因为她的妈妈要起诉学校,要他们为莫视欺凌,甚至是强奸而负责任。
观众对第一季的评价,好坏参半,甚至引起了青少年的模仿行为,有一名秘鲁女生跟汉娜一样,留下录音,自杀身亡,令不少人批评剧集。(这点必须注意:自杀绝对不是出路!)到了第二季,同一样的故事,换角度再说一次,作为一套剧集是否太冒险?
但若要了解真相,这似是必要的。《汉娜的遗言》谈到很多:校园欺凌、吸毒、同性恋、家庭等等⋯⋯就因为太多了,第二季实在处理不下。外媒甚至是一致狠批,指责第二季还是没有“解答”。
一百种人,便有一百种“真相”。但有些普世价值,永远错不了。这儿我就不贪心,想说说剧中的“Metoo”。
受害人并不完美:但施暴者的“错”永远是“错”
在第一季中,汉娜(由Katherine Langford饰)是“完美”的受害者,似是没有缺点;而第二季说的是,她不过是人,但那就可以稀释别人的“错”吗?
汉娜自杀的“导火线”是被同班同学性侵,她脱净内衣走入浴缸中,冷不防男生从后方侵犯,抓住她的双手,不许她逃走。这是性侵,但倘若她不只是最好,曾欺凌其他女生,也曾跟性侵男生一起吸毒,那又如何?
跳出剧集,把性侵或性骚扰归咎于女生的说法,不是比比皆是吗?“女生衣著暴露,所以自招危险”、“女生喝得烂醉,所以让人有机可乘”、“她个性随便,才惹人误会”⋯⋯其实当中没有一个原因令性侵或性骚扰说得过去。受害人不一定完美,但那不代表施暴者的“错”可以是“对”。
即使剧中的男主角Clay(由Dylan Minnette饰)也质问:
为何女生总让自己陷入这样的危险中?
没有女生自己走进危险中,只是,有时候情况突然就变得危险了。
要数剧中最感人一幕,是同样被性侵的女生,终于鼓起勇气站出走起诉他。她在法庭上诉说自己的故事,导演却刻意交替换成是汉娜及其他曾被性侵的女生,说出自己的故事。性侵者有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就等你来发掘,但最重要的是,受害者不再责怪自己,坚持自己觉得正确的事,站出来。
【抱抱我的初恋】暧昧感觉不分男女 “匿名的浪漫”却像坐摩天轮
【Happy Anniversary】三年之痒:别被“鸡毛蒜皮”事,毁掉爱情
“汉娜玻璃心!”-那是最恐怖的回应。
虽然很多外媒都批评《汉娜的遗言》的故事并不完整,处理“自杀”这议题亦不够小心,但无可否认,它收视“爆灯”,亦引起不少讨论。而最恐怖的回应,就是:“汉娜玻璃心!”
第一季是汉娜自白;第二季换成给“施害者”说话的机会。前者她永远是对的,后者“加害者”也各有因由,不是冷血杀手,也有原委与眼泪。而现实中不也是这样的吗?哪有恶人是全恶,善人永远善良?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设定,但不少观众却误会了,大骂:“汉娜自杀是她自身软弱!”
我还记得小时候读书,书中有一句,大概意思是这样:“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同理心。即是即使没有切肤之痛,也能尝试设身处地。”先别论剧中主角是青少年,而何时开始,接受性侵或性骚扰,也成了长大的必经阶段?更别提,有些人其实是生病了,需要的是专业治疗。你的芝麻绿豆事,可以是他们鞋中的石子。
自杀固然是错的决定,但把责任与罪疚推到受害人身上,是恐怖及退步的想法。就如汉娜的妈妈在最后说:
很多面对性侵的女生跨过去了,汉娜没有,但那不是她的错。
“Me too”不是女生专利:剧中男生被欺凌性侵。
剧集到尾声,一位男生在厕所中被一群男生性侵,留下不能磨灭的伤害。虽然编剧是为下一季留下伏线,但这也好说出“Me too”,不是只有女生才要知道的事,亦非一群女生“围炉取暖”,那是大是大非,而受害者可以是你是我,是男是女。
《汉娜的遗言》第二季确是没有第一季吸引,但最大的感触却是,对于加害者,我们可以理解,可以原谅,但那不代表会模糊对错。若《汉娜的遗言》第二季千疮百孔,起码这回事它表达得很清楚。
至于解决办法?最窝心是,原来汉娜除了录下了“13 reasons why”,也写下了“11 reasons why not”。剧终汉娜的妈妈说:
无论有多少原因让你走上绝路,叫你回头的一定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