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栏中的江湖大嫂‧强化版下】6个孩子的母亲 卖水果如教孩子

撰文: 邹家凤
出版:更新:

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陈文玲(Mandy)说,卖水果,犹如教孩子,不能揠苗助长。“我也常常教导他们,第一,要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要多做自己喜欢的事。”她自己做到了,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活出自己喜欢的人生。
摄影:吴炜豪

水果教育,是Mandy常挂嘴边的事,要教育农民,要教育顾客。也许,你会质疑,人卖水果,她卖水果,为什么她说的就是对?

不因她是高材生,不因她GPA 4.0毕业。而是每年,Mandy和Leo也会亲身到美加或澳大利亚探访农民,看看他们的研发或新品、请教他们种植水果的知识、关心他们的需要,拿取第一手资料。甚至带着家中的宝贝们,来一趟亲子大旅行,半工半私,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吃到即摘最新鲜的水果。

Mandy说,卖水果犹如教育孩子。

Mandy说,卖水果,如教孩子。

“很多人都说,我的孩子很乖巧,应好好栽培,但我并没像其他家长那样,为他们安排很多活动或兴趣班,天赋无限,我只想他们开开心心,希望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权、自由权,相信由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路会是最好的。”水果不也一样?岂能揠苗助长,要让它自然成熟,在最美好的时候供人品尝,才能试出它的真味。

“即使只有一个(农民) 肯坚守底线,农民影响农民,再感染开去,种出有良心的东西,到了适当的成熟度才摘,别放太多化学品那便足够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同样地,只要有一个害群之马,也可影响整个行业。就像“棉花糖提子”那一役。原本经营得不错的品牌,却因有农民被误导,为了产品比人早推出市场,而过早把提子摘下,结果,质素、口碑大受影响,辛辛苦苦建立出来的品牌,直走下坡。

按图看清什么是“棉花糖提子”和如何被引入香港……

提子像棉花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

由于初来埗到时口碑好,往后几年“棉花糖提子”的成绩都不错,直至去年3月,有记者投诉,在街上吃到“棉花糖提子”,为何跟早一年试吃的不同,价钱贵却不外如是。经一轮追查后,发现原来有农民为争先推出市场,过早把提子摘下,影响质素,自此,人们便对它失去信心。

为免这种情况不断循环发生,单单开一个网页,力量还是有限。

正好早前特首林郑月娥,提出把百年历史的油麻地果栏活化,发展成像日本筑地市场,吸引游客……Leo愿做当中推手,在果栏搞拍卖水果、不同时令办不同水果节,蜜瓜节、车厘子节等。坐言起行,他们已率先与“卖嘢王”合作,在果临门网站拍卖水果,第一次反应不俗,货品供不应求。

在裕华国货还设立了一部贩卖水果机,不但可以减省销售员的成本,柜前还有屏幕播放影片介绍水果知识,试行半年,再作改良,念电脑科学工程的Leo,终可学以致用了,6月将推出优化版2.0,期望将它普及化,售卖不同农产品。还有NGO、申请认证……许多许多的大计,没完没了。

谈人生,说展望,二人轮流,滔滔不绝,一段段故事,一箩箩大计,倾盆而出,由天光谈至日落,由油麻地果栏说到尖沙嘴酒店。

两个人一条心,说起来好像很老土,但能拥有同一份初心、同一份执着,还朝同一方向,要比种出“棉花糖提子”更难,老土?一点也不容易。

【果栏中的江湖大嫂强化版上】单亲家庭屋邨妹 指点江山丈夫赞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