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Hermès皮匠与骑师:此物只应马儿有

撰文: 张凯祺
出版:更新:

谈Hermès的第一个客人是……啊,不是人,是马才对。Hermès的“马儿时装”是什么?怎样的马具帮助达至人马合一的境界?不如问问法国骑师及Hermès皮匠。

摄影师:Cynthia

Hermès有皮革、香水、手表三种主要设计,而Sellier在法文是鞍具商意思。

181年来,Hermès屡创经典,摩洛哥王妃Grace Kelly拿过的Kelly bag、既可缠颈又可绑在袋的丝巾,但今次就不说dream item,谈谈Hermès最悠久的底蕴,就是马文化。19世纪的法国,家家戸戸都养马,马术是庄园的主要活动,马具起家的创辨人Thierry Hermès,就在巴黎这福地孕育品牌诞生。第三代掌门人Emile-Maurice Hermès,19世纪末开始将爷爷的马具事业版图扩大,1927年起推出手表、服装、香水等,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多元化品牌。时至今日,Hermès依然毋忘初衷,积极研制创新马具及推广马术文化。日后观赏骑马、盛装舞步和越野比赛同时,不妨留意骑师、马匹身上的服饰,或见Hermès的踪影呢。

看上来骑师服与西装无异,只是领吠欠奉,那怎称得上一套好的骑师服呢?有弹性、透气、贴身和用上运动物料。至于颜色和款式,比赛用有固定规格,例如裤子必须白色,要穿指定款外套。

相较香港人易接触的“跑马仔”,欧洲流行的马术不讲求马速,重视人与马的合拍和动作之优雅,欧洲则以场地障碍术最为普及,几乎占马术项目整体的九成。而来自法国洛林的场地障碍(Show Jumping)骑马师Simon Delestre,早前来港参与马术比赛,看他当天装束,就知他是忠实Hermès拥趸,原来副业更是品牌的马鞍产品开发顾问。沉淫在一个爱马家庭,受同是场地障碍骑师的父亲影响,命定了他往后与马为伴的日子,当选择投身场地障碍这范畴,就是一辈子的事。Simon家有55匹马,很难想像怎能与牠们逐一由陌生人进化至战友的关系吧?Simon分享:“培养默契非一朝一夕做到,每一匹马都要花上三至五年时间相处,要训练到马儿脚一动,就知它们想走的方向,即人马合一的境界。要他从55匹中挑选the special one,殊不容易,苦思良久才说出Hermès Ryan这名字:“它是世上排行第三至第五的好马,因为它有很厉害的能力……哈哈,就是和我非常合拍。”至于Simon骑师排名亦绝不比爱马Ryan逊色,现为世界第五,屡获世界大赛冠军殊荣。

人靠衣装,马就靠马具,就是马儿最贴身的“衣物”。Simon说:“Hermès马具不是追求万用(Universal),而每件产品都讲究要度身订造(Tailor-made),以马鞍为例,是根据马的背部而制造最贴身的线条。马具亦是人马之间共同接触到的用具,故同时需配合人的身体结构,如因应人脚的摆放位置设计鞍翼。制造一套符合人体工学的马具不难,但造出完美配合马匹的马具可难了!”在马背进行倒模,按照模型缝制皮革,这些繁复工序和精密工艺,都是180年多年来累积而得的经验,不止一件马具般简单,是蕴含了承传马术文化意义的工艺品。

皮匠Nicolas Cornebois,在Hermès工作22年之久。

多亏一班马具皮匠不断寻求创新突破,世代延续Hermès的核心精神,使品牌无论技术上、视觉都从不落伍人前。问到于Hermès工作逾22年的老臣子Nicolas Cornebois,制作一个马鞍需时多久?他回答:“大约25小时,所以每星期约一至两件完成品。”Nicolas即席示范手缝马鞍,一个大箝子夹着大腿间,作固定皮块之用,运用比Hermès更年长的传统马鞍针步,双手缝纫,而这特别结实的缝法,同时应用在品牌的手袋。虽看Nicolas熟悉得“手起刀落”,但整个过程毫不轻松,绝不同于小手作,笔者不禁提问:“马具皮匠大多是男性吧。”Nicolas回应:“才不是!很多女士慕Hermès之名而来啊……30个工匠都以女士为主,对上次招聘,18个只有一个是男性。”

皮匠Nicolas Cornebois的“架餐”,毎次动手造鞍前,会先将桌面整理一番。

当日的工作坊,让笔者亲身体验Hermès引人入胜的皮革工艺,当然是预期般鸡手鸭脚完事。开拓了对Hermès“奢华”以外的想像,心里同时跟自己开个玩笑:“下辈子不如做只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