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妈妈】育儿迷思系列1:不打不骂教养孩子,就是害了他?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在育儿路上,因著我们自身的信念、身边人的不同经验分享、网络上的种种资讯......我们总跑出各式各样的想法,却又不知道什么才是准确。一连十篇育儿迷思系列,让我回应一下父母一些常有的想法。【编按:作者为社工妈妈Natalie】

第一问:

不打不骂教养孩子,就是害了孩子,因为他将来会受不了社会的残酷?

这的确是不少为人父母者有过的想法。有不少家长在上我的家长课《不打不骂育儿法》时,表示担心孩子不经过打骂,身心就受不了将来社会的残酷,变得 “玻璃心”,“唔挨得”。我认为这是一个过度简化的思考,等同于认为一个人要有能力食“十级辣”,就先从“一级辣”开始适应。

事实上,却有趣地刚好相反:越受父母打骂的孩子,成年后在社会适应不良的可能性却是越高。

(VCG图片)

根据心理学领域多年来众多的研究,已清楚显示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情绪健康问题及反社会倾向。而根据依附关系理论,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附关系(焦虑型/逃避型),成年后亦发展出不安全的人际交往模式。

一个人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健康不良,具反社会倾向的话,相信会是更难“适应社会的残酷”。

以沟通扩展孩子思考的角度

不打不骂,不等于对孩子所做的一切不表态、不拒绝。当孩子做了我们不认同的行为,我们可以将当中的想法和感受告知孩子,让孩子明白他人思考的角度。(根据Piget认知发展论,2-7岁的小孩处于pre operational stage,比较难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事情)透过长年累月的沟通,扩展孩子思考的角度,孩子将一步步发展出同理心,行为更顾他人感受。

而这一种和平的表达方式,正好成为孩子的身教,他将来该如何面对他不接受的人和事。相比以暴易暴,以理服人应该更能面对社会的残酷。

(VCG图片)

而,父母对待我们的方法,将会成为我们成年后对待自己的方法。当我们工作满途波折,被人看不起的时候,我们内在的声音是:“我真系无鬼用,我真系好羞家”,还是“可以参考他人的意见,但是无论他人怎样看,我的价值并不会变”,就很大程度上端乎父母是如何对待我们。

所以,我相信,对每一个人来说,社会的残酷本来就只是一级辣,父母的残酷才是十级辣,还会麻痺味蕾一生。

不打不骂,和平育儿。

Natalie (专页:玩乐才是正经事

妈妈,社工,亲职教育工作者,在这里分享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建立,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皆因心里蕴藏一个愿望──渴望看见我们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弃对孩子催谷、对立角力的教养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沟通、自省,让下一代在爱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