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贫者愈肥 皆因健康食品昂贵 政府须保障市民“食权”
“吃多了山珍海味,患超重或肥胖、高胆固醇这些慢性疾病比十年前普遍了”是卫生署长的说法。然而,有媒体按早前卫生署发表的人口健康调查,发现低收入家庭的肥胖人口比例较高,心血管病高风险比率亦较高。单靠提高市民健康饮食意识并不足够,政府成立了“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近三年,但在推广及政策倡议方面乏善可陈。政府在预防慢性疾病方面没有掌握背后的原因,在政策方面助市民改变饮食习惯,长远而言会大大加重医疗开支。
调查显示住户月入低于一万元的两个组别,逾半有超重或肥胖问题,其他组别则普遍低于一半。而未来十年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水平,也随着收入减少而上升,最基层的组别有逾四成患上此类疾病。由此观之,肥胖是一个贫穷问题。
基层市民首当其冲 食肆欠诱因提升营养价值
港人生活节奏急速,运动不足、经常外出用膳、进食蔬果不足等问题可谓难以避免。尤有甚者,根据社联10月发表的报告,食物占穷人开支可达50%,基层家庭可能因为要节省开支,而多选择吃罐头、加工食物、高热量但营养价值低等较便宜的食品;或许因为工时长,没有时间在家烹调用膳,基层市民较易患上慢性疾病。
政府虽然提供食物援助计划,改变匮乏问题,但仍有其不足之处,如领取综援的家庭不合乎申请资格,繁复的经济审查申请等也令基层市民难以受惠。而且,可领取食物的时期最长只有6至8星期,加上部分食品仍是以罐头、即食食品及腌制食品为主,也无助改善他们饮食健康。政府须审视如何把新鲜及有营养的食物纳入计划,优化申请程序及资格,改善基层家庭食物匮乏的状况。另一方面,政府强调市民需提高注意健康饮食的意识,外出用膳也局限了市民的选择,按早前消委会与食安中心公布的测试,不少食肆的小菜钠含量及脂肪含量偏高,进食部分看似清淡的菜式,钠摄取量也随时高于世卫建议上限。固然政府在这方面并非无所作为,早年政府推出“有营食肆”计划,目的是要让市民更容易找到健康食肆。然而,参与“有营食肆”的商户寥寥可数,近年署方推出的“有营食肆”手机程式同样乏人问津,观乎网上统计资料,此程式在饮食程式中排名第350,故被网民讥为“垃圾app”。政府应考虑如何提供更多诱因,令餐厅及食物制造商需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而非只以味道及食材价格等设计餐单。
成立委员会政策仍乏善足陈 食肆市民须同步改变
政府早于2015年成立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首届委员的任期将于来年3月结束,成立近三年,其主要工作为制定政策方向及工作计划,以减低香港市民的盐和糖摄入量,向食物及卫生局局长提供建议。委员会向每个区议会拨款最多二十五万元,资助举办相关比赛、话剧、巡游、宣传教育活动、短片制作等,但这类活动难以渗入社区,真正改变市民习惯及食肆餐单的营养含量。
诚然,“从小做起”的良好饮食习惯值得提倡,政府固然要继续宣传、教育,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让基层有真正的饮食选择,当中包括与社企合作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地方,开设一定数量的社区食堂。除此之外,政府亦必须减低市民住、行方面的生活成本,让市民可以购买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