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博评】交通津贴的最大赢家——八达通
已经有不少人笃爆林郑首份施政报告,是以人人有份的交通津贴转移视线,掩饰在政改、23条立法等问题上的模棱两可,以及众多“检讨”、“研究”堆砌而成的所谓政策方向。正所谓执输行头惨过败家,各大传媒见到“津贴”二字如获至宝,可以出infographic抢点击率,又慌死你唔识用八达通机,图文并茂又拍片讲解如何领取每月最多三百个大洋。
其实大家唔使怕执输,反正这个政策终于只有一个最大赢家,就是今次“独家代理”交通津贴的八达通卡有限公司。
大家有否想过,为什么屈臣氏和万宁给予那么多优惠,就是硬要让你登记一张会员卡?因为商家最希望知道的是大众消费习惯,通常什么货品会一起出售,每天什么时间最好卖等等,有了数据就可以推算未来需求,更准确地估算在什么地方开店、卖什么货品的利润最高。
八达通公司一直坐拥全港八百万市民的出行数据,不同的是,他们不但从不需要求你登记一张会员咭,今后更有政府代为提供交通费七五折优惠,为八达通公司源源奉上更准确的出行数据。
要“享受”到政府的交通津贴(而那是以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投资的港铁公司收取的利息支持),首先你要有一张八达通,而且要持之以恒地使用同一张八达通,以保证你花在公共交通工具的每一分钱,都可以被计入当月使费。一旦有天你忘了带咭,对不起,那天的来回车费就阁下自理了,还有谁敢忘记带咭?
今年年初我就写过“香港可能是全球唯一没开放交通数据的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说了几年,我们连数据的影子都未见到,其罪魁祸首就是八达通公司和背后的股东们,即各巴士营运商和香港政府作为大股东的港铁公司。他们学人讲“data is the new oil”,一直以数据是商业财产为理由,不愿开放予公众。如果他们真的自行建立一个好使好用的手机程式也就罢了,偏偏就是捉到鹿都唔识脱角。
既然数据是商业财产,虽然是政府以“社会福利”为名,帮交通(和地产)集团们收集的,但应唔使旨意会包括在施政报告中提及的“加速开放政府的数据,为科研及创新,以至发展智慧城市提供原材料”之内,明晒。
一定有人会说,让八达通作为领取交通津贴的途径是很自然的啊,政策运作成本低,大家又容易用。那为什么非要“独家代理”不可呢?或者应该再退一步问,为什么交通费的电子支付一直就只有八达通一家呢?伦敦早在2014年就可以用Apple/Android Pay和其他轻触式信用卡入闸,新加坡公共交通今年初起也可以用轻触式信用卡,并在刚过去的9月宣布即将引入Apple/Android Pay支付。香港这个每次被评为“最自由经济体”时都万分雀跃的城市,就一直对八达通霸权只眼开只眼闭。
八达通曾经一度令香港成为全球使用电子支付最成功的案例,没有之一,但它亦有着香港所有成功案例和行业的通病——上位后开始独大,渐渐不思进取,因弱势政府无力打破垄断,长此下去曾经风光一时的创新企业成为香港再前行的阻力,TVB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次政府为贪一时之便,没有把握机会引入竞争或要求开放数据,反而巩固了其垄断地位,公众或者觉得能简简单单领到津贴便好,但对整个城市而然绝对是赢粒糖,输间厂。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