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博评】林郑房策向上倾钭:不利基层,延续炒卖

撰文: 陈绍铭
出版:更新:

林郑在施政报告点出︰“在众多民生议题中,房屋问题是最严峻、最棘手、最复杂的”,可惜,其房屋施政建议不但相当有限,更是重地产轻基层,重市场轻管制,部份甚至令房屋问题恶化,基层大概要继续留在㓥房,在疯狂的私楼市场挨苦。

施政报告有很多口号、修辞,但实际却要看细节。林郑先提出“房屋并不是简单的商品,而适切的居所是市民对政府应有的期望(144段)”,一眼看来以为政府推“房屋去商品化”或会制订“适切房屋”的标准,不过,施政建议却是进一步将房屋商品化。往后的篇幅指“以置业为主导”,俗点就是说“推市民买楼”,要更多人加入楼市赌局,一个进入后就不想楼市下跌的赌局,一个令今天租金高居不下的赌局,一个业主买佢升租客买佢跌的赌局,一个令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赌局。

施政报告有很多口号,修辞,但实际却要看细节。(资料图片)

绿置居长远不利基层

曾自称关顾基层的林郑,虽说“政府会致力缩短公屋的轮候时间(145段)”,但却竟然罕见提出“减建公屋”,甚至决定将整个新公屋屋邨4000个单位出售!林郑建议长远方向将更多公屋改建绿置居;在短期而言,绿置居似乎对买家有利(较平价置业),又似乎可腾出原本公屋单位(基层上楼),不过,绿置居问题必须从长远及宏观看,一方面是减少公屋流转,每年除了新建公屋,房委会也会收回近1万个公屋单位作配屋之用,但若果公屋被“卖断”了,有关单位则不会再配给基层轮候人士;个别置业户主可能受惠,但若绿置居规模一直增大,如当年董建华年代卖出近十多万个“租置”单位,即该十多万个单位不再会重归轮候册分配之用,长远令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

另一方面,绿置居或租置公屋虽有短期出售限制,但当年期届满(如五年)后,在补价后则可公开市场出售,恍如私楼一般可以炒卖,不时新闻报导的四、五百万“公屋王”不是很讽刺吗?为何扶助基层的公屋竟成了炒卖工具?几年后,是否又会有不断“破顶”的“绿置居王”?更讽刺的是,那个单位本可留作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之用。林郑所谓绿置居是“有利无害”(147段),指的大概是业主,而非长远在轮候公屋的基层市民。

(补充一点,有些网络回应指,“起新公屋咪又系比左新移民”,政府卖楼更实际;不过,房委会2016年资料指出,从内地新來港不足7年人士,在一般申请个案中所占比例为15%,其他85%为香港永久居民,若计算另外逾13万个单身申请个案,比例估计更低;若因此反对建公屋,受害更多是香港永久居民。人口和房屋关系复杂,不是本文讨论重点。)

基层㓥房 问题未解

此外,多年为社会关注的㓥房问题,林郑的施政建议也未能止血。报告提出的“过渡性房屋”计划,不是说不好,但报告用字是“支持”、“研究”、“促成”、“协助”,政府支持多少资源?如何觅地?研究多久?不知道。更大问题的是规模问题,如早前提出几个的“支持”方案,涉及几百单位,对于二十多万个㓥房户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㓥房户除了面对环境问题,更痛苦是租金不断上升,更被滥收水电费,不过,㓥房户不但没有如传闻中受惠于低津优化(例如加划一条私楼线,㓥房户有更多资助),也没有多年“及时雨”的N无津贴(更遑论恒常化),而且电水滥收问题没有处理,租金及租住权也没有加强管制。没有增建公屋,不管房屋市场,不理租金狂升;那边说计划几百过渡房屋,这边却卖掉几千公屋,其实要基层继续在疯狂的私楼市场过渡。

多年为社会关注的㓥房问题,林郑的施政建议也未能止血。(资料图片)

房屋沦为政治手段

与其说林郑关心的是房屋政策,不如说她是以房屋为手段的政治筹谋︰推动更多市民买楼“稳定”楼市、向更多中产或高层提供资助计划,延续地产霸权及丁屋霸权……以巩固其在不同有权力阶层的支持,却不是想每个市民都有一个适切而可负担的居所。

若然林郑关顾基层,为何不见任何增建公屋的措拖?为何有较大影响力的租务管制、房产税空置税、累进差饷、市建局建公屋、打击丁屋霸权、减少卖地建资助房屋、收回地产商土地、检讨人口政策等等,通通没有?到处失火,她没有去解决放火的源头,而只告诉市民她只有一只杯,很努力地救火。

林郑比梁振英更远离基层、更亲近地产商、更反对管制、更爱炒卖市场,房屋政策更碎片化、更商品化。如此施政,楼价租金会继续上升,公屋轮候时间会愈来愈长,基层看不见出路。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