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能是全球唯一没开放交通数据的大城市
前阵子回港一趟,在一个巴士站等车时,遇到一位不知是日本或韩国型男,指着巴士站前方的萤幕问我,上面写的是什么意思。我擡头一看,大意是指因为该路线由另一间巴士公司营运,故未能提供到站时间。
我心中嘀咕,该如何解释?这牵涉到香港有不同的巴士公司、有部分路线由不同的巴士公司共同营运、或者它们会分享使用同一个站头等等问题。更可恶的是,我要在这位型男面前,披露我城非常落后的事实——我们至今仍没有即时的公共交通开放数据,因此没有办法在同一个平台,例如属于九巴的巴士站萤幕上读到新巴什么时候到站。
在我还未构思到一个得体的答案之前,他等候的巴士就出现在转角了。我第一次如此希望一位型男尽快离我而去。
大部分时间我都对张炳良局长在交通事务方面碰得焦头烂额深表同情,正如他上周接受商台节目《在晴朗的一天出发》时所言,他本来一心入政府协助处理房屋问题,可惜到头来七、八成时间都花在运输事务之上(其实城市规划又如何离得开交通规划呢?真不知该骂他无知还是诈傻),而且是一地两检、港铁有加无减机制等长年积弊。不过在公共交通数据开放的问题上,由“聪明城市”、“大数据”从早两年大行其道,到今天已快要过时,张局长日前(1月24日)到立法会回答问题时竟然还一副活在九十年代的样子,如果不是幕僚存心靠害,就是张局长本人这几年一直在发梦了。
香港作为可能是全球唯一一个没有开放交通数据的大城市,早就柒出国际。在各地(“其他国家除外”)早就家传户晓的交通app Citymapper,至今只有电车公司愿意分享即时数据。在伦敦,每天出门前只需要用一个app,就可以查一查要坐的巴士和地铁路线有没有延误或改道,而且连出入地铁站、换车的时间都准确计算好。
大乡里的我以为上述已经是手机交通app可以做得最妥当的服务,怎料来到新加坡,我发现好些非官方开发的巴士app,先不说其巴士到站时间预测误差少于一分钟,而且还可以知道巴士有没有座位。别少看这个功能,这对于自己一个人生活,任何重物都需要自己搬搬擡擡的我非常重要,如今我每天都会待到巴士到站前五分钟才出门。何况还有其他带着孩子和老人出行的家庭、孕妇或伤残人士等,也可以等到有位的巴士才下楼,大大改善了他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体验,长远来说还可达到减少路面车辆、减少排放和污染等目的。
早在整整两年前,香港资讯科技商会会长黄岳永写过一篇《聪明城市需要CTO》,当时是回应施政报告提出九龙东为试点,发展“聪明城市”。虽然其中不少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但其中黄岳永提到“CTO”的工作:
……不是负责编写程式的技术员,而是把握总体科技发展方向,利用手上资源选取合适技术,再就具体事项进行整体规范及指导。
纵观其前文后理,黄岳永所指的“整体规范及指导”并不是科技发展本身,而是如何应用现有的科技来改善我们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要做到一点的确不需要一个电脑专才,但肯肯定需要对互联网、数据分析有基本的概念和认知。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一点,主事官员最好有亲身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经验,而不是在地图上写写划划就算做好规划,否则入闸入到裙拉裤甩,又如何能想出可行而又真正利民的规划政策?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