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博评】计紧车费补贴悭几多?就系恰你香港人贪小便宜
回想五年前梁振英刚刚上台的时候,政圈内曾经担心他会利用自己和唐英年商人背景的差别,通过大洒金钱搞福利来提高民望,同时在政治上大力打压,让香港人自愿放弃香港自主。五年过去,梁振英出闸脱脚,民望低无可低。政治打压倒是真的,但社会矛盾也同样加深。
面对这个局面,林郑月娥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完全体现出“独裁者的进化”,学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即时回报” (instant gratification)来垄断议题,抢去大家的注意力。至于那些夺去香港自主的决定,则趁大家注意不到的时候在后面快快走过。
这儿要说的,当然是大家最关心的车费开支补贴。提议一推出来,大家立即关注具体安排。如果真的做到“无须申请,操作简便”的说法,相信很多香港人都会十分高兴,大赞这是德政。
喜欢攞著数是人之常情,香港人也不例外。每次快餐店有什么礼物换领,大家都会乐此不疲的大排长龙,毫不迟疑排队所需的时间成本,因为攞著数就是乐趣所在。事实上,在透不过气的生活压迫当中,“即时回报”是十分诱人的东西,苹果公司也是用同一逻辑靠App Store一键网上卖歌卖App发达。放在公共行政当中,跟大家说甚么医疗融资老年人口膨胀,是没有人会感兴趣的;直接说买保险送免费肠镜检查,反而可能人人排队。今次的车费开支补贴,正正最能拢络人心。而且今次还玩了期望管理,最初放风说每月六百元交通费才有,现在变成是四百元,那些夹在中间的市民还不开心过中奖?
相对来说,林郑比梁振英在政治计算上确实进取得多。梁振英要解决土地问题,又要开岩洞又要填人工岛,都是没有十几二十年也不会见到的事情。林郑就不同了,说房屋问题便立即讲“绿置居”,然后随即在火炭推出4000个新单位。有实景、成效快,是一流的政治公关。不过公关不等于实事,那4000个单位本来是用来做公屋的,左袋入右袋出,公营房屋供应其实一间都没有增加过,掩眼法罢了。类似的“即时回报”,还有用30亿元推行“楼宇更新大行动2.0”,听起来当然漂亮。但是本来“楼宇更新大行动1.0”养肥了的围标集团,林郑有回应吗?
这儿就说到问题的核心了。市民追求“即时回报”是正常的,但如果盖过整体的结构问题却相当可悲。今次的车费开支补贴,严格来说以前已有很多政党提过类似的意见,但是因为《基本法》第74条规定议员提案不能涉及公共开支而不能落实,只好让功劳都给林郑抢去。如果不是《基本法》的限制,香港人一早就可以享有车费开支补贴了,不用等到今天。
推而广之,香港有多少大白象基建是因为畸形的政治制度而来?仅仅是高铁就花了九百亿,如果用来请全港市民免费搭港铁的话,五年也用不完。但是,对于很多绝望的香港人来说,很可能会觉得“算了吧,就算不兴建高铁,那九百亿也不会分给我的了,现在有钱落袋不就很好了么?”这种假设政治改革不可能的反应,正正就是香港的问题所在。而只要大家习惯了这样想,林郑就成功了。
说到政治改革,今届施政报告分开了“宣读版”和“全文版”两份。很明显,那些林郑不想大家留意的东西,都放了在没有宣读的内文当中。提到《基本法》第23条立法,林郑说要“尝试创造有利立法的社会环境”;说到普选特首,则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八三一’框架下”去谈;说到教育,则要“具国家观念的公民,对国家及社会作出贡献”。这些内容,林郑没有直接在电视直播中说出来,是有她的理由的。
各位风雨同路香港人,八达通悭两蚊很重要,宪制问题香港自主也很重要。立法会讲完施政报告就轮到一地两检了,我们会不会收了钱就投降呢?
(本文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