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传人】3D重现林世荣师傅真功夫 刘家良电影打到去非洲

撰文: 潘宛沚
出版:更新:

外国人眼中的华人都会打功夫,你可以说是东方主义,却可见华人的武术影响深远。而中国武术能够传遍世界,电影正是一道重要的桥梁。如果说现今是跨媒体世代,那么四十年代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已开创多媒体潮流。今年香港文化节举办“电影‧社群‧百年岭南洪拳”展览,正以多媒体呈现武术,再现林世荣和刘家良两大武术家的精湛技艺。林世荣和刘家良皆是黄飞鸿的传人,林世荣师从黄飞鸿,而刘家良之父刘湛又是林世荣的徙弟。正如刘家良遗孀翁静晶所言,刘林两家本是一家。而且刘林两位亦分别以电影及摄影传承武术。“在黄飞鸿电影之前有林世荣用摄影纪录,李小龙电影之后又有刘家良将功夫带到全世界。”香港文化节创办人赵式庆关注文化及武术,2008年创办了中华国术总会,形容香港的武术传承是一段“浪漫的历史”。

展览利用现代科技重现林世荣打拳的动作,而林师傅早在二十年代也利用当时最新的摄影技术纪录拳术动作。(潘宛沚 摄)

3D+动作捕捉技术 多角度透视林世荣拳术

林世荣是首位广东师傅以摄影技术纪录洪拳和编撰拳谱。(香港文化节)

赵式庆认为大家对功夫电影不会陌生,但知道洪拳和香港关系的人并不多。是次展览整理了刘林两家的武术体系,令观众更了解香港的洪拳历史。赵式庆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多媒体科技正有助记录影像,具体呈现七、八十年前的技艺。

林世荣也早于二十年代已利用摄影纪录功夫动作,是首位广东师傅以摄影技术纪录洪拳和编撰拳谱。他亲身上阵,示范岭南洪拳三大拳法: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及铁线拳。初版的拳谱根据照片绘制而成,动作描绘精准,后来三十年代出版的《工字伏虎拳》直接以照片展示,读者可透过这些定格影像掌握拳术。

展览以林世荣的照片作为蓝本,结合动作捕捉技术(Motion capture),制作出栩栩如生的林世荣师傅。(香港文化节)

在香港城市大学互动媒体与电算应用中心的协助下,展览进一步利用现代科技,将林世荣的照片结合动作捕捉技术(Motion capture),用动画展示林世荣的铁线拳。声画结合,习武之人更容易学习林师傅的武艺,观众也可感受一代宗师在你面前打拳的气势。

林家第四代传人林存浩亦示范拳术,多角度展示令观众更了解动作功架。(香港文化节)

另外两套拳,则以多角度拍摄呈现。在五个大银幕中,观众可欣赏林家第四代传人林存浩的拳术,从前、后和侧面“透视”工字伏虎拳和虎鹤双形拳。展品采用特别纪实技术,完整及真实呈现动作。

刘家良的电影成为非洲艺术家笔下的题材。(潘宛沚 摄)

荷里活首位华人武指 刘家良望以视觉传承功夫

刘家良遗孀翁静晶和女儿刘万仪。(香港文化节)

七十年代是功夫电影的全盛时期,邵氏其中一位台柱导演就是刘家良。有别于张彻、胡金铨、楚原这三位武侠片导演,刘家良出身武术世家,幼年随父习武,后来加入电影界,长期担任张彻的武术指导。七十年代,刘家良是由武术指导升任导演的第一人;八十年代,刘家良执导《长辈》(1980),女主角惠英红成为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九十年代,刘家良远赴美国,担任《忍者龟》(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1990)的动作指导,是荷里活首位华人武术指导。刘家良在电影界中一直引领潮流,凭借的却是传统的武艺。

观众戴上3D眼镜就可欣赏刘家良《少林三十六房》的精彩选段。

刘家良执导电影回顾

+21
展览亦展出其他港产功夫片的非洲海报,图中的成龙表情趣怪,尽显艺术家的幽默。(潘宛沚 摄)

“刘师傅一直希望能以视觉媒介传承功夫。”遗孀翁静晶说到刘家良的遗愿,展览正展示了刘家良的电影,并将其立体化。《少林三十六房》(1978)以3D技术重现,七十年代的电影看起来拳拳到肉,永不过时。而且这些电影的魅力曾远及非洲,在非洲上映时,当地艺术家为这些港产功夫电影绘制海报。艺术家为了吸引观众入场,加入丰富的想像力,令作品别具一格。在刘家良《少林搭棚大师》(1980)和《五郎八卦棍》(1984)的海报中,主角刘家辉浑身肌肉,即使穿着长裤,依然看得出劲道十足。相比香港版以剧照拼凑的海报,非洲艺术家的手绘作品或许更具玩味。

“电影‧社群‧百年岭南洪拳”展览

日期:9月6日至9月25日

地点: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中区坚尼地道7A)

时间:上午10时至晚上9时(逢星期二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