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港产片在非洲 寻找他乡的海报

撰文: 陈奉京
出版:更新:

“距离香港一万两千多公里,有一个由两个前英国殖民地合并而成嘅国家,呢个国家嘅首位总统曾经非常推崇毛泽东,而呢个国家嘅人见证咗香港电影嘅兴盛。”如果要拍一集《寻找他乡的故事》介绍非洲国家加纳,大概可以这样开始这个节目。金像奖刚结束,有关《十年》的争论仍在继续,不如先放下争论,到汉雅轩看一场有关香港电影的展览,看看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期,远在非洲的加纳画家如何描绘香港电影。

路边电影院 Ahenfie Theatre是 Ernie Wolfe 于1991年第一次在加纳看到手绘电影海报的地方。该影院在90年代末已拆毁。(Ernie Wolfe III)
时至今日加纳仍流行“画家收学徒”的传统。学徒在师傅的工作坊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可通过工作坊出售自己的画作。 2002年摄于加纳。 (Ernie Wolfe III)

热爱中国功夫 将香港电影海报化为艺术

汉雅轩的《功夫狂想》展览,展出了从1985年至1999年加纳的手绘电影海报,而海报描绘的均是香港电影。策展人Ernie Wolfe III说,李小龙是继毛泽东之后又一位最为非洲人熟知的中国人,他代表了一种正面的反抗力量。

香港近年兴起社区放映,把电影带到电影院之外的地方让公众观赏。而在加纳,电影院很少,据走访过非洲50多次的Ernie Wolfe III介绍,当地的电影发行商或录影带播放贩子,会带著播放器材和亮丽的电影海报,把电影带到某户人家或社区会堂里去放。直至后来录影带电影会的兴起,这种加纳式的流动影院文化才逐渐被取代,而当时遗留下来的手绘电影海报却成为Ernie Wolfe III的收藏品,他之后更把这些海报带回电影的拍摄地 ─ 香港。

在美国有开设艺廊的Ernie Wolfe III,除了把香港电影的非洲手绘海报带回香港,也把美国电影的海报带回美国。这行为本身,在发达地区文化不断输入到落后地区的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有趣。Ernie Wolfe III原来是汉雅轩总监张颂仁的大学同学,而他自称是香港功夫电影的爱好者。

《李小龙传》(Dragon),其实是一部美国电影。绘者Alex Nkrumah Boateng错把李小龙的英文名写成了“Bruce Lea”。(Ernie Wolfe Gallery提供)

作品注入非洲式想像 绘者引以为傲

这些手绘海报的绘画者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有些是自学成才,有些是跟著自己家附近较知名的画匠学画,当中有些人更将艺术才华视作上天赐予的礼物。细看这些海报,很容易发现它们有时在线条或者光暗上的处理不够成熟。你会看到挤眉弄眼的成龙、哭丧著脸的李连杰,甚至拼写错了李小龙的英文名。

据策展人所言,他们在画海报前通常都没有看过那部电影,凭著对电影的想象去画,有时还会加上自己的诠释。这些电影海报虽然是为宣传电影而生,而且很多是画在面粉袋上,但海报的绘画者们却以自己的电影海报为傲,会在画作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样还可以为他们赢得更多绘画海报的工作。

《我是谁》手绘电影海报,绘者Stoger。海报中的成龙挤眉弄眼,非常趣怪。(Ernie Wolfe Gallery提供)
张曼玉主演的《东方三侠》手绘海报,还有梅艳芳与杨紫琼,绘者Stoger。(Ernie Wolfe Gallery提供)
周润发主演的《老虎出更》手绘海报,绘者Samuel。(Ernie Wolfe Gallery提供)
由元龙(洪金宝)、元楼(成龙)、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泰七人主演的《七小福》,绘者Leonardo。(Ernie Wolfe Gallery 提供)
李连杰主演电影《少林小子》(1984)手绘海报,绘者Dan Nyenkumah。(Ernie Wolfe Gallery提供)
电影《迷踪霍元甲》手绘海报,绘者Babs。可欣赏一下加纳人的中文字。(Ernie Wolfe Gallery提供)
这些手绘海报的作者以自己的创作为傲,会在上面画上自己的签名,签名经过设计,别具心思。(陈奉京)

展览详情:

“功夫狂想:非洲手绘电影海报黄金时期(加纳 1985-1999)”

日期:即日至4月16日

地点:汉雅轩(中环毕打街12号毕打行4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