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旅行阅读】吴蚊蚊:从阅读中拿回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撰文: 陈奉京
出版:更新:

一个人若不爱阅读,总能找到理由——工作太忙、资讯太多……在旅行写作人吴蚊蚊看来,正是因为都市人的生活太碎片化,我们才更加要阅读,然后从阅读中拿回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人在旅途中,更是如此。

旅行写作人吴蚊蚊喜爱阅读,她认为阅读的状态和旅行很相似。(欧嘉乐摄)

书是旅行的好伴侣

吴蚊蚊喜欢独自旅行,然而,她每次旅行都会带上一本较轻身的书,作为途中陪伴自己的朋友。她喜欢到人少、安静的地方,以悠闲的方式阅读。“很可惜,这种地方在香港比较少。”除了香港空间所限,她也觉得在香港看书大多时候是出于有实际的需要,如工作的需要或想进修一下自己,“那会找不到比较放松的心情”。

吴蚊蚊在意大利海港城市Trieste享受日落,也享受阅读。(吴蚊蚊)

她最近刚从欧洲回来不久。位于意大利边境、与斯洛文尼亚交界处的海港小城Trieste,她觉得那里的生活气氛特别适合阅读。“那里其实没什么可做,旅客通常会逗留一天观光,但我每天都带一本书去码头的防波堤,坐在日落下一直看书。”夏天的欧洲日照时间长,直到晚上九点多,太阳才完全落下去,吴蚊蚊把看了三个小时的书收起来,拿出带来的食物,在海边野餐。

吴蚊蚊2015年去珠峰大本营走了一趟,行程中以《Into Thin Air》为伴。(吴蚊蚊)

旅行看书更入脑

“阅读的状态和旅行很相似。旅行是身体的移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阅读就是进入作者创造的另一个世界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老土,但是真的。”吴蚊蚊说。

吴蚊蚊还在人生旅途中寻找答案。(欧嘉乐摄)

2015年,吴蚊蚊去爬珠峰大本营。出发前,她已经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在登山时,她还拿着一本《Into Thin Air》在路上不断地读。《Into Thin Air》是美国作家及登山家Jon Krakauer的纪实作品,曾获得普立兹非小说类作品奖,90年代他随登山队去珠峰,遇到了山难,回去后就写下了这本书。“我在山里一边走一边看,那种感觉完全不同。有时我所在的位置,正好是他们那些探险家当年走过的地方,好像跟着他们的步伐在走,那种感觉非常强烈。”那些日子,吴蚊蚊捧着《Into Thin Air》读得疯狂,早晨起身后看,吃饭、休息的时候看,晚上大家走累了开始休息她还在看。她说,看书除了是与作者对话,也是与自己的对话,“如果我在那种情形下,我会怎样?或者我有另外的经历,看书能让我想起以前的一些经历,也可能会想到一些写作的灵感。”

《流浪者之歌》是吴蚊蚊经常向人推荐的书,她说她像书中主角一样,还在寻找各种人生答案的路上。

所有声音、所有学问、所有目标、所有渴望、所有痛苦、所有快乐,所有的善与恶,这全部一体就是这世间,一切合在一起,就成为诸事之学,是首生命乐章。
Hermann Hesse《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德文直译中文版
吴蚊蚊推荐Hermann Hesse《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的德文直译中文版。(欧嘉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