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承】放弃原有工作接手家族烧味店 三兄妹吵闹中建立互信
创业难,守业更难,对家族生意来说最大的难关应是传承一环,很多曾经光辉一时的老店都因没有人接任而遗憾结业。华丰烧腊专家(下称华丰)在40年代创立,从一间外卖烧味店至现时发展成两间烧味餐厅,它卖的油鸡烧味美味得叫人吃食髓知味,而三代掌门人的故事亦叫人津津乐道,我们且听现时主理的三兄妹—Henry、Connie和Shirley娓娓道来。摄影:龚慧
40年代,第一代老板高露华在皇后大道创办华丰,但高家原来却住在九龙。“放假时妈妈会带我们去中环逛逛,顺道到铺头等爸爸放工,老师傅便会斩数块叉烧总我们过过口瘾。”姐姐Connie回亿过去华丰一铺六层,地下是烧味外卖店,天台是晒腊味场,中间则是饼房、工场和员工宿舍,一走进铺头,便会嗅到家族的味道,爷爷(高露华)身上亦总是有一股腊味气味。
三兄妹从小就是爷爷和华丰的捧场客,大哥Henry和Connie最爱的是叉烧,妹妹Shirley则爱吃烧肉。在他们眼中,爷爷“好叻”,除了烧味叉制,还会经常研制新食品,如即烧猪肉干、蛋卷、凉粉、雪糕和玫瑰糖,又笑说他的摩打包粽手三兄妹笑说怎样也学不来。
“食烧味,一定是吃华丰。”虽然九龙和港岛相距甚远,但他们从不会在其他烧味店斩料,想吃的话便打电话叫爸爸带回来。在他们眼中,华丰是最好味的,Connie甚至在长大后出国读书时,也要带一盒叉烧上飞机配杯面:“简直好食过飞机餐廿倍。”
三兄妹在八年前接手华丰后,其中一件最重要的事,便是要把爷爷调配出的传统味道,用现代方法传承下去。数十年前师傅腌制烧腊味不靠食谱,用多少盐糖全凭手感,“大部分老师傅都上了年纪,怕他们退休后便失去最原始、爷爷的味道,但老师傅又说不出准确的食谱。”当时Connie想到一个方法,就是把各项调味料都秤出20公斤,老师傅腌制后再秤余下的重量,便知道共用了多少。
“传承一个家族品牌也是一个理想”创办人高露华退休后,由三兄妹的妈妈高老太接手。当时店铺的钱银出入全由人手操作和纪录,故只能由最能信任的家人负责收银。“一定要由家人负责,不然很容易被穿柜桶底,忙起来连厕所都不能去,想放假的话便先要找到另一位家人代替。”长期工作,加上年纪渐大,妈妈和爸爸的健康渐渐大不如前。在2009年,妈妈召开家庭会议,表示希望由三人接手经营,否则便会结业。“当时立即便答应了,不舍得华丰的招牌就此消失。”Shirley指自己气力少,从未想过接手华丰,但为了保留家业,仍一口答应,随即整理国外的工作回港。
在经营华丰以前,三人也是于外国流学,毕业后的工作皆与饮食无关,Henry和Shirley是从事模型玩具卖买,Connie则是个广告人。从广告业转为卖烧味,Connie的朋友都大感惊讶,认为形象娇滴滴、毫不巴辣的她跟烧味一点都不相衬,但她却对这转变不以为然:“因为这是一个家族生意,我们亦是由是华丰养大的,帮助传承下去亦是很自然的事,一点不会觉得委屈。而且一定是三人一起,少了一个便不能成功。”
“磨擦一定有,重爆得好犀利添!”除了传统的味道,三人亦从长辈上学到打理生意的秘诀。现时40多岁的Henry从爷爷身上学到婉转处事比强硬手腕更有效:“爷爷对员工很有一套,不但不会架起老板款,反而像对待家人一般,出问题不会兜口兜面指责,会拉去一旁慢慢商量。”他指高老太也从爷爷身上学到这手腕,同时更懂得与顾客聊系感情,喜欢跟客人聊天,渐渐成为华丰的生招牌,很多老顾客不时专程找她聚旧。
华丰现时在中环和西环有两家分店,三人各自长驻两店,但又“打乱章”地负责不同工作,总括来说Connie主要负责西环店的店务和宣传工作;Shirley则负责跟供应商联络,以及水吧工作;Henry 则两边走的处理人事工作。从家人变成生意伙伴,记者问会因此而产生更多磨擦吗?三人立即异口同声地说:“有,一定有,爆得好犀利添!”吵得最多的,是Connie和Shirley。
“广告业的工作节奏很急促,所以我习惯快,遇上困难便不断问,直接问到解决方法,但Shirley则喜欢静静思考,自行寻找答案,我便以为她正在hea。”Connie这样说。“我未做过饮食业,根本不懂入货或管理工作。我已经跟她说自己做不来,但她仍逼我做,又不给我适应时间,我忟时她又忟,然后大家便一起爆发。”Shirley如此辨驳。
现在回想,二人都只觉得有趣,指家中、街上、铺内都曾是二人爆发的场地,Connie更笑说:“我地两间铺仔都闹到咁!怪唔得之大家族要争产啦!”
磨合了数年,三人都找到最佳的合作模式,现时更懂得欣赏对方。两姐妹欣赏Henry处事圆滑,凡有人事问题总会寻找哥哥的帮忙;Connie指妹妹比自己细心,会帮自己的粗心大意补漏,冲调的红茶底亦很有茶味;Shirley则指姐姐主意多,如推出养生素食、有营餐单吸引中环白领。紧密合作多年,虽然现时收银已不用人手处理,改为数目分明电脑系统,但三人仍认为亲人是最能相信和依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