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本地劳工为先外劳为辅  灵活机制回应劳工市场转变

撰文: 01多声道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裘言真

政府上星期公布在审视多项因素后,不批出新一轮输入建造业外劳配额,建造业界对此表示欢迎,认为暂停输入外劳有助保障本地工人就业。政府有关决定反映现行输入外劳的机制具足够灵活性,能够适时回应劳工市场的转变。

输入外劳与保障本地就业并无冲突

疫情过后,社会对劳工的需求急速反弹,偏偏由于人口老化和人口流动的关系,令到本地劳工供应短缺。香港的失业率维持在约3%这个低水平颇长的一段时间。以学术角度而言,香港已达至“全民就业”,单靠本地劳工显然不能满足香港的人力需求。

政府去年推出及优化多项输入劳工计划,包括就建造、航空和运输等行业设立行业输入劳工计划,以及优化原有的“补充劳工计划”,容许本来不可输入劳工的26个工种提出申请。不管是哪种计划,先决条件都是本地工人就业优先,笔者对此表示绝对支持。雇主在申请输入劳工前,必须先作本地招聘,只要合资格本地工人有意工作,即可优先获聘。不同工会亦会协助发布招聘信息,只有在香港未能招聘足够人手时,方可申请劳工配额。

灵活机制回应劳工市场转变

早前有工会进行调查,发现从事零售、饮食及建造业的受访者失业比例较高,有本地工人表示因开工不足而收入减少,对就业前景亦感到担忧。

当局去年推出输入建造业劳工计划时,容许建造业输入最多1.2万名劳工,而经过四轮申请后,已经有9700多个配额获批。因应香港建造业工程量减少、工人开工不足,政府实在有责任“把好关”,审时度势最新的劳工市场情况,审慎运用配额而控制输入劳工数量,保障本地工人就业。

事实上,劳工市场的形势不时变化,同一行业不同工种的情况已经可以截然不同。就以运输界为例,一方面小巴业界表示在输入900多名外劳小巴司机后,现时人手相对充裕,加上有其他津贴措施吸引新人入行,已经没有进一步输入外劳的需求。另一方面,旅游巴业界则表示由于内地对巴士司机的年龄限制和考牌合格率低,跨境司机的本地供应仍然缺乏,有需要继续输入外地劳工。

输入劳工,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需要;输入劳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香港市民服务,避免大家因为劳动力不足,而影响到生活质素。输入哪一种劳工、输入多少劳工、如何确保本地工人就业需要,决不可“一本通书睇到老”。政府有责任密切监察政策的执行,适时根据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调节输入劳工的配额和推出保障本地就业的措施,确保落实输入劳工的初心及原意。

作者笔名裘言真,是时事评论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