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外劳,唔系咁易㗎
对于输入外劳,我们不用教条式、一刀切地反对。如果行业有需要,又能保障本地人利益,输入外劳可以是务实之举。事实上,数以十万计的外籍佣工本来就是外劳的一种,香港人早已经习以为常,许多家庭受惠于此。
不过输入外劳并不容易。第一,政府制定了不少条件,例如不能以低于本地劳工的工资中位数聘请外劳,雇主聘用每名外劳须缴交每月400元,雇主还要为外劳安排住宿,小巴司机也要通过驾驶考试及职前课程。
有业界代表欢迎政策,期待可以补充人手。但业主愿意聘请是一回事,多少人愿意来港是另一回事,此为不容易的第二层意义。政府及业界的目标主要是广东省居民,部份界别例如机场员工,更打算外劳即日来回,免却住宿安排。但接连香港的深圳以创科产业为主,附近城市多少居民有兴趣来港做地盘、开小巴,实在难以说得准。
结构问题 结构解决
公布政策时,政府提及建造业将缺2万人手,航空业1.2万,小巴及客车业3600人。相信官方掌握最全面的估算,不过按照《统计月刊》,12月底时候本港地盘工人职位空缺536、航空运输3138、陆路运输1670,数字有一定出入。香港的劳动市场到底缺多少人,是工资问题抑或其他因素,是短期还是结构现象,每个答案都将影响输入外劳的成效。
归根结柢,香港之所以出现劳动短缺,与市场结构改变、人口老化撇不清关系。一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势将取代不少职位,许多人要面对失业以及再就业的难题;另一方面,小巴司机、建造业、照顾员(甚至传媒?)等青黄不接,缺乏新人入行。到底是有工无人开抑或有人无开工,背后就是供求失衡、人手错配的问题。在这方面,政府输入外劳的同时加强再培训本地劳工,无疑是正确做法。
惟除了由人手去配合工作机会,还有工作机会是否配合发展需要的问题。简单举例,小巴司机收入不多,甚至有人向传媒表示试过一天只挣得百多元,试问这样的情况如何吸引人入行?另一些行业则是体力劳动,或者性质厌恶,面对加人工又可能亏蚀的两难局面。根本的解决办法,必然是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科技提升生产效率,令工作环境得到改善,或者从业员得到更大回报。
有小巴经营者引入电子收费、即时通讯预约等,尝试提升小巴司机的薪酬待遇。建造业界近年则推广建筑信息模拟(BIM)和组装合成技术(MIC),稳定人手需求周期及提升生产效力。这些都是例子,说明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如果不从根本改革,就算行业输入劳工计划无限期推行,就算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再放宽至更多行业,香港仍然解决不了人手需求的困局。这不只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发展局局长的事,而是财政司司长甚至特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