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衙前围村设保育公园 传承围村“形和神” 料2030开放使用
市区重建局行政总监韦志成今日(11日)发表网志,提到衙前围村项目是市建局首个涉及考古的重建项目,早前邀请国际专家协助后,已制定保育及住宅发展方案,团队将贯彻“寓保育于设计”理念,以传承围村的“形”和“神”作为项目的保育方针,包括原址保留四个角楼地基等。市建局亦将尽快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发展图则和保育方案,获批后预计在明年中开展工程,争取在2030年完成保育公园工程,并开放予公众使用。
韦志成今日发表网志表示,市建局团队将贯彻“寓保育于设计”理念,以传承围村的“形”和“神”作为项目的保育方针,并参照国际文物保育标准,复修地面的历史建筑及遗迹。
市建局指,早前委托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保育专家卢光裕(Mr. Laurence Loh)及其专家团队,负责初步研究,借以提升项目的设计标准,并深化和优化保育措施,以彰显围村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卢光裕建议,项目内将设保育公园,包括保留“三项文物”,即门楼、门楼上方的“庆有余”牌匾和天后庙,和围村的中轴线及其两旁原有结构较为完整的八间村屋,以保留古村的历史氛围。
前古咨会委员、曾经参与法定古迹雷生春以及中环街市活化工作的资深建筑师林中伟指出,位处市区的衙前围村经过时代变迁,角楼和围墙只剩基座遗迹,结构完好的村屋亦只有数间,单靠实际形态,并不足以诠释其历史文化。
市建局因此制定一套“强化版”的保育方案,将保存衙前围村的五项重要文化价值,提升到设计层面作审视,让项目的整体设计作出配合,将围村的五项重要文物价值,充份展现出来,达至“形”“神”兼备。
保育团队将原址保留和复修村内的“三大文物”建筑,即包括门楼、门楼上方的“庆有余”牌匾和天后庙,让村民重新使用。此外,团队亦会复修围村中轴线两旁结构较为完整的村屋,并活化作公众用途,让他们可以进入屋内,近距离欣赏围村的建筑特色。
团队亦计划在距离地面2米下的南北围墙地基,各选取长约9米、较为完整的部份,重置在保育公园的中轴线附近作展示,以呈现其具体样貌和构造,让公众近距离清楚了解村民在不同年代,如何使用不同的建造方法和物料兴建围墙,以反映历代建筑工程技术的演变、进行保养和受到破坏的情况。
保育公园内亦会设有互动考古园地,透过举办与考古工作相关的科普教育活动,将考古知识工作带进社区。
而发展项目的住宅部份会从地盘四角的界线后移,以扩大保育公园面积,涵盖围村的角楼和围墙地基,让公众了解这些遗迹的原址面貌。此外,保育公园将在围村入口两旁的围墙原址,设置一条“诠释走廊”,利用AR和互动技术,介绍围村的历史变迁。
活化后的村屋将用作展示考古期间挖掘到的文物,例如明代和清代的石器、硬币、瓷砖及陶器碎片以至布料碎块等,让公众更深入了解当时村民的日常生活;日后亦会举办多元化活动,包括展览、导赏团等,让公众领略围村生活。
此外,市建局将在天后宫前方增设小型广场,作为多用途的活动场地,并预留土地兴建一座新的村公所,日后会转交村民使用及管理,鼓励村民日后回来聚脚,与公众重温围村故事。有关村民设施将与天后庙等历史建筑和保育公园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宽广的多元活动空间,让村民举办太平清礁等节庆活动,彰显围村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