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围村考古发现明清遗迹 工联会将制定民间保育方案 

撰文: 王洁恩
出版:更新:

市建局早前公布于衙前围村的重建项目中,发现了不同保存程度的围墙、更楼等石制地基,估计最早建筑时期为明清两代。工联会立法会议员何启明、身兼市建局非执行董事麦美娟,以及前立法会议员陈婉娴今日(13日)约见市建局执行董事(商务)马昭智到现场视察。何启明指出,上述发现新发现具历史性,市建局应研究新的保育模式。此外,工联会未来会相约学者到现场考察,制定民间的保育方案予政府及市建局参考。

工联会今日约见市建局执行董事(商务)马昭智到现场视察。(工联会提供)

市建局早前公布衙前围村考古研究的初步报告。于11个考古探方中,围村的两角分别发现城墙和更楼的地基。何启明指出,今早到现场参观了一小时,并由马昭智即场讲解考古情况。

西南角发现围墙及围斗的石制地基,该遗迹相对完整。(李泽彤摄)

建议市建局研究新保育模式

何启明表示,上述发现新发现具历史性,其中一个探方的遗迹较完整,保存程度与部份国内发现的遗迹相若,证明香港与过千年的宋朝历史息息相关。他又指,市建局及他们亦有共识要保育遗迹,但局方要待整个考古工作完成后,才可决定保育方案。

他认为,市建局应重新思考整个项目的未来,并且研究新的保育模式,例如检讨如何将古迹、前方的启德河,甚至分布于九龙东的各古迹结合。

市建局早于2007年展开衙前围村重建项目,收购及迁置补偿工作已完成。(李泽彤摄)

将制民间保育方案

陈婉娴指,过去曾要求以“面”的方式,以古迹群来结合不同的古迹,当中包括将衙前围村、九龙寨城、龙津桥、宋皇台等不同古迹串连,成为历史教育及深度旅游的景点。

何启明指出,未来将联同陈婉娴相约本地学者,包括历史教授、建筑教授以及本地掌故学者苏万兴先生再作工地考察及交流,听取他们的专业意见。此外,更将听取地区各持份者的意见,制订民间的保育方案予政府及市建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