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围村考古发现护城河 市建局扩大挖掘范围三倍 发展续推行

撰文: 王洁恩
出版:更新:

市建局早于2007年展开衙前围村重建项目,收购及迁置补偿工作已完成,但项目仍要待考古影响评估完成后才可进行。市建局今日(7日)公布项目的考古评估初步结果。局方表示,团队挖掘到围村地底有石制地基及护城河,估计前者最早建筑时间为明清两代。为了深入审视是次结果,局方向古迹办再申请进一步扩大挖掘范围三倍,计划今年底向古迹办呈交报告。局方指出,现阶段未就保育方案有任何定案,在得到保育方案得到政府部门同意前,不会有任何发展方案,暂时未知会否影响项目进度。

市建局早于2007年展开衙前围村重建项目,收购及迁置补偿工作已完成。(李泽彤摄)

市建局于2016年委托考古专家挖掘衙前围村,尝试寻找地下文物遗存,包括围斗及围墙、护城河、住屋及文化聚落证据。报告早于同年12月呈交予古迹办。

根据初步研究,在11个考古探方中,有两个探方找到城墙和更楼的地基,估计最早建筑时间为明清两代。同时,挖掘工程亦发现疑似护城河的遗址,更于其混凝土表面发掘了混合明清及19至20世纪的瓷砖及陶器碎片。不过,由于护城河于挖掘至2.65米深时进水,故仍未挖得护城河底部,未来仍有待探究。

市建局执行董事(商务)马昭智(左)表示,在得到保育方案得到政府部门同意前,不会有任何发展方案。(李泽彤摄)

扩大挖掘总面积三倍

市建局执行董事(商务)马昭智表示,为了深入审视是次结果,局方向古迹办再申通进一步扩大挖掘范围。挖掘工作由今年初开始,扩大挖掘范围后的总面积约390平方米,是2016年批准挖掘总面积的四倍,即增加三倍。

他又指,由于中间部分大多是现代房屋地基,明清时期聚落证据较少,故会集中研究围村四周,目前已挖掘出东北围斗、西南围斗及围墙遗迹整观。

市建局承诺不会清拆保育公园的文物,包括“庆有余”石匾。(李泽彤摄)
+1
西南角发现围墙及围斗的石制地基,该遗迹相对完整。(李泽彤摄)

承诺保育方案完成前不会展开发展

项目预计落成日期为2023/24年,对于考古结果会否影响项目进度,马昭智表示,暂时未知会否影响项目时间。

不过,他承诺不会清拆保育公园的文物,即门楼、门楼上方的“庆有余”石匾、天后庙,以及其形成原有中轴线,但其余考古发现亦要视乎报告结果,“我们早前承诺区议会,即在30米范围内的保育公园⋯⋯任何一个结构我哋都唔会拆!

有自小在衙前围村成长的村民,传闻村内有有四枝大炮,用于对付海盗,惟他从未见过大炮“真身”。

身兼市建局非执行董事的立法会议员麦美娟欢迎局方的决定,认为历史文物不能因为社会发展而草率处理,需平衡保育与发展,故市建局在古迹勘察工作完成之前,支持暂缓相关发展工程。对于衙前围村项目难免会受到保育工作影响而延误,她相信,社会对于发展及文物保育上已有共识,期望两者能够取得平衡,亦希望社会大众体谅。

立法会议员何启明则认为,衙前围村原址、因沙中线工程发现的龙津桥及宋朝圣山遗址,形成独特的历史发展长廊,见证香港的发展历史,极具保育价值。他又指,未来会联同前立法会议员陈婉娴,与局方商量保育及活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