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母子同患ADHD生活压力爆煲 单亲母陪儿子追星关系变好

撰文: 来稿
出版:更新:

为人母难,为ADHD (“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 患者之母更难。但当发现自己也是ADHD患者,如果你是主人翁,你有何感受?Christy的儿子锐坚于幼稚园时期被发现患上ADHD,她陪同求诊时,意外发现自己也患有ADHD。但为母则强,她只好“顶硬上”。
撰文:香港救助儿童会

Christy(右)的儿子锐坚(左)于幼稚园时期被发现患上ADHD,她陪同求诊时,意外发现自己也患有ADHD。但为母则强,她只好“顶硬上”。(香港救助儿童会提供图片)

Christy起初对该症的认识不多,后来发现自己也患有ADHD,追根溯源,原来自己身边的亲人也患上ADHD。她一度以为只是过度活跃及专注力较弱,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她与丈夫因教养儿子的方法有分歧,双方经常发生争拗,后来更因此分开。母子因同患ADHD需要长期看医生,药物费用昂贵,同时又要负担自己的家庭及父母的开支,为了赚钱养家,只好将儿子交托给外公外婆,自己才能专心工作。

13岁的锐坚小时候脾气甚差,性格冲动,不太懂得与人相处,在学校有时会怒骂老师和同学,又会随意掉书包,欠交功课,有时甚至会动手打人。学校老师遂经常要求见家长,Christy感到很大压力,特别担心儿子。为了让儿子有正常的社交活动,她经常自行举办小活动,邀请同学前来玩乐,目的是想他有朋友,有社交生活,同时她又可以在旁照顾,以防他突然有情绪问题。

Christy坦言,种种生活上的问题都把她逼得很紧,身心受到重重打击。(香港救助儿童会提供图片)

多重生活压力下却不求救 终患抑郁症

Christy坦言,外公外婆年迈,身体自然多病痛,同样令她担心,加上自己在工作上遇到不少阻滞,种种生活上的问题都把她逼得很紧,身心受到重重打击,但又自觉责任重大。她形容自己根本没有时间,也不懂如何跟朋友倾诉,习惯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我真的敢死,不敢病!”

虽说不敢病,但她每晚工作至凌晨3时,翌日6时又要起床。面对种种生活压力,Christy最后还是病倒了,她患上抑郁症,严重至不断增加服药量后也没有好转,最后医生建议她暂时离开香港,她决定到内地休息两个月。休息过后,她问自己:“事到如今,我该怎样继续走下去?我有勇气放弃一切,但唯一放不下的是父母和儿子。每当遇上困难,爸妈对我的鼓励会在脑海一一涌现,现在是否什么也不做?将来如何成为儿子的榜样?”最后她选择拿出勇气面对困难。

透过历奇活动发现儿子懂得照顾别人

在胞姊的建议下,Christy和锐坚参加了香港救助儿童会及专注不足/过度活跃症(香港)协会举办的“与你同行”多家庭小组历奇活动。4日活动中,有互相认识的环节,有小游戏,又有历奇活动如高空绳索、攀登运动及夜行等,目的是拉近家长与踏入青少年阶段子女的关系。Christy自言跟儿子平日没有太多亲子时间,参加这个活动后,彼此多了相处的机会。透过活动的游戏,Christy亦有所领悟,“我学识放手,稍加提点及信任小朋友就可以了。”

Christy坦言,透过活动认识了儿子的另一面,“当看到他爬绳网时坚持要做到,其他参加者都很欣赏他的坚持。”她又发现原来儿子很懂得照顾别人,会主动跟较顽皮的小朋友玩,行夜山时又会主动搀扶自己,“以前我会怀疑自己的管教方法是否太寛松,经历这4天后,我觉得放下了心结,知道自己过往育儿的方式是对的,知道应该如何走下一步。”儿子锐坚亦表示,与妈妈增加了默契及信任,“还在活动中认识了四、五个新朋友。”

13岁的锐坚有时会煮5𩠌1汤,给妈妈一个惊喜。(香港救助儿童会提供图片)

现时Christy会陪儿子追星,锐坚喜欢的新晋歌手是Chantel(姚焯菲)。Christy说平日会陪同锐坚到商场欣赏她的活动,于扶手电梯不停上上落落,就是为了帮他从高位拍下Chantel的照片。锐坚亦对妈妈愿意陪他追星感到开心,现时亲子关系很好,问到二人对对方有何愿望,Christy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仔仔为自己的未来努力。”锐坚则笑着说: “希望妈咪买部新手机,不要太催迫我。”

现时Christy会陪儿子追星,锐坚喜欢的新晋歌手是Chantel(姚焯菲)。Christy说平日会陪同锐坚到商场欣赏她的活动,于扶手电梯不停上上落落,就是为了帮他从高位拍下Chantel的照片。(资料图片/梁碧玲摄)

救助儿童会为ADHD家庭提供支援服务

香港救助儿童会及专注不足/过度活跃症(香港)协会合作,提供同行有“家”ADHD儿童及家庭支援服务。当中包括家长支援小组、朋辈支援计划、多家庭小组活动、儿童正向体验活动及ADHD公开讲座,帮助有需要的儿童及家庭。

锐坚说现时跟妈妈之间的默契较以前好。(香港救助儿童会提供图片)

香港救助儿童会总干事司徒恩女士表示,亲子关系及双方的心理健康对于儿童成长很重要,“除了我们的正向管教项目‘从心所育’外,救助儿童会为回应本地儿童和青少年不断转变的需要,与本地的非政府组织合作,支持及改善香港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