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湾仔区垃圾桶分布过密 最近两桶相距少于1.5米

撰文: 曾凤婷
出版:更新:

香港垃圾处理问题一直为人诟病,现时的垃圾站设计及垃圾桶数目亦引起讨论。去年湾仔区议会赞助研究团体就改善区内垃圾站及资源回收系统进行研究,历时四个半月,研究报告昨日(20日)出炉,揭示区内垃圾桶十分密集,最夸张的是在金紫荆广场外有两个垃圾桶距离少于1.5米。研究团体认为相关部门应重新检视街上垃圾桶的必要性,视乎情况适当地“加桶”或“减桶”。

湾仔区议会去年委托无限香港基金有限公司为区内垃圾及回收问题作研究,研究团体四个半月以来走访湾仔街道,围绕街道清洁、垃圾收集、垃圾转运和垃圾回收调查,研究结果于昨日(21日)湾仔食物及环境卫生委员会中发布,报告指区内垃圾桶分布过于密集、垃圾站设计不佳,而回收点亦存在改善空间。

垃圾桶分三部门管理 部门之间鲜沟通协调

无限香港基金有限公司代表吕妙敏指出,政府欠缺确实的街道垃圾桶分布和密度数据,现存数据例如显示位置,大多都错误。街上的垃圾桶主要由三个部门,即食环署、环保署及康文署负责管理,但部门之间鲜有沟通协调,导致垃圾桶密度过高。研究团体建议政府重新检视垃圾桶的必要性,以及设立“垃圾桶报料平台”,让市民遇上垃圾桶过满、大型垃圾或有乱放垃圾等问题时,能迅速告知当局,方便清洁部门快速处理。

截至今年3月1日,研究指出湾仔区合共有715个垃圾/回收桶,当中一半以上(即395个)由食环署管理,约三成(即228个)由康文署管理,剩下的92个则由环保署打理。今次研究涉及的食环署垃圾桶中,约九成距离少于现时建议标准的90米。当中最夸张的是,位于金紫荆广场外,有两个食环署垃圾桶距离少于1.5米,而云景道亦有由不同部门负责打理的垃圾桶相距不足10米,但研究团体亲身视察,发现云景道人烟稀少,认为上址的垃圾桶数量过多。

+1

告示打道垃圾站焗促 工友休息空间狭窄

至于垃圾站设计,报告集中研究湾仔区十个公众垃圾站以及一个临时垃圾收集站。垃圾收集站大多有灯光不足和工友的休息环境欠佳等问题,当中启用最久(1982年)及处理垃圾量最多(每日47公吨)的告士打道垃圾收集站,更有多处地方需要改善。因建筑物设计较旧,内里没有足够空间让工友办公及存放个人物品。工友亦向研究团体透露,在垃圾站内需要承受天桥及马路废气及热力,夏天十分焗促,完全不能留在办公空间。告士打道垃圾站出口亦日久失修,变得“溶溶烂烂”,研究团体认为政府应好好翻新旧有垃圾站,以及善用空间,提供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研究团体亦就“绿在区区”回收点作出研究,当中“绿在湾仔”已完成工程,待营运招标后启用。研究团体发现湾仔部分回收点较为偏远,认为如不能提供诱因,市民可能不会选择特意前往。以“绿在湾仔”为例,距离鹅颈桥约7分钟路程,携带大型或较多回收物的市民或难以前往;加上选址面积仅700平方米,少于环保署建议的1,500平方米,相信回收服务规模会有所限制。研究报告亦发现湾仔居民的环保意识高,区内回收量较多,吕妙敏认为若“绿在区区”能进行更多的外展工作,建筑立面上种可食植物,利用每年收成期变成公众活动,会更为吸引。

在场食环署代表回应指,在金紫荆广场外的两个相近垃圾桶,是在政府发展该地时已放在上址,食环只是代为管理,故不太清楚垃圾桶距离太近的原因。而大围垃圾桶放置密集,署方则表示,数量会因应区情不同而有差别,摆放原则以因应市民需要为主。对于研究团体提出需要翻新垃圾站,署方则指有难度,因为垃圾站不能完全停用,但针对垃圾站的灯及地下残旧问题,署方则表示可以和建筑署研究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