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我主场】你听不见 但我看得见你的声音

撰文: 投稿
出版:更新:

为改善聋人的待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推动是普及手语的一项重要元素,不过要达致共融的社会并不容易,而我们可以为聋人做到的就是学习手语,使手语在香港逐渐普及,为他们略尽一分绵力。当人人都学懂手语,我们便能促进与聋人的交流,令他们更能融入社会。

文:香港大学学生会社会服务团第六十九届干事

人与人的相处少不免沟通,正当我们视说话和聆听为与生俱来的能力之时,沟通却是聋人生活上一大难关。聋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最大的困难是与其他人沟通和确保自己意思能否充分表达,而手语正是聋人常用的沟通方式甚至是他们的母语。过去几十年,香港聋人数目一直有增无减:根据政府统计处数字,听觉有困难人士有15.5万人,但只有3,900人懂得使用手语。不过,社会上有多少人懂得手语与他们沟通和明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困难呢?

为了在港大推广手语并提升学生对于聋人的认识及关注,香港大学学生会社会服务团上月举办了为期三个星期“看见你的声音”社会服务,活动内容包括手语班、真人图书馆和社会实验。(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手语班活动中,本团有幸能邀请香港手语专业培训中心的听障导师黄继锋先生(疯sir)来港大向同学教授香港手语。在三堂手语课当中,疯sir教授了英文字母、数字以及其他一般的日常手语。同时他分享了自己作为聋人的经历以及在社会上面对的问题,令同学对聋人及手语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手语是聋人常见的沟通方式,不过并非世界共通,各地的手语亦有所不同。(资料图片/吴钟坤摄)

在活动举办的第二个星期,本团邀请了聋人力量的成员与参加者交流。是次真人图书馆活动当中,参加者透过无声默书,以读唇分辨读音相似的词语,例如“美国”和“苹果”,去体验聋人在没有手语教学下遇到的学习困难。

聋人力量成员亦分享了聋人在权益、文化以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例如医疗、资讯、参加国际性比赛等方面。其中一位分享者提及到本港的聋人在教育方面待遇未能切合他们的需要,影响他们在接收知识的进度;聋人在聋人学校学习时,学校不会鼓励听障学生运用和学习手语,反而提倡他们学习囗语去迎合健听人士的生活,令他们花费时间去适应口语的学习方式,因而错过很多学习知识的机会。

由于学习知识成为聋人生活的一大问题,长远窒碍他们寻找一份稳定工作并失去向上流的机会。为了建设一个共融的社会,聋人力量的成员都致力为聋人争取权益,从而提升聋人的生活质素。

透过“看见你的声音”手语班活动,希望在校园内及社区提升大众对手语和聋人的关注。(图片由作者提供)

在活动的第三个星期,本团亦举办了一个社会实验,参加者在校园内向途人做手语,了解他们对手语的看法,借此推广香港手语,引起大众对聋人的认识和关注。我们发现大部份的途人都不太了解手语,但庆幸的是他们都愿意停下来,了解那些手语的真正意思和现时聋人在社会上面对的困难。我们相信各社会人士是愿意接纳和想进一步认识手语,唯欠缺踏出接纳和学习手语的第一步。

为改善聋人的待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推动是普及手语的一项重要元素,不过要达致共融的社会并不容易,而我们可以为听障人士做到的就是学习手语,使手语在香港逐渐普及,为他们略尽一分绵力。当人人都学懂手语,我们便能促进与聋人的交流,令他们更能融入社会。

如有任何对社区的意见及评论,欢迎各位投稿至“我区我主场”社区专栏。有意投稿者可将文稿经电邮传送至 cr@hk01.com 。

(图片由作者提供,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